时下,各地农村基层组织都在致力于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为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大学生“村官”们从校园来到边远的农村,他们纷纷走马上任,并逐步成为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美丽乡村的一支重要力量。
近几年来,很多大学生来到农村任职,虽然他们刚踏入社会,也缺乏农村实践锻炼,但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深受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的欢迎和好评。然而,由于农村苦、条件差、待遇低、环境差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存在着极个别抱怨农村苦,难以发挥,热情而来,弃“官”而去等各种消极对待的现象,既浪费了人才,也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值得我们深思。
笔者认为,要使大学生“村官”安心扎根各地农村,活跃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干出一翻事业,需要组织、人事部门、高校、农村基层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爱护,力求留人、留心,真正做到事业留人至关重要。
加强大学生“村官”培训。由于大学生“村官”刚走出校门,踏入社会,走进农村,工作积极主动,但缺乏农村工作经验,加之农村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条件艰苦,首先要落实相关政策,提供政策支持。需要组织、人事等有关部门积极建立和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明确工作目标,选准对象和专业,还可与高校、农村基层组织和社会各界加强联系和沟通,加强农村各项业务和实用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大学生“村官”履职能力,使用人和治事相一致,全面培养一大批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大学生“村官”,为大学生到农村上任作好必要的准备。
高校虽然把大学生“村官”扶上马,走到农村,交给农村基层组织,接受农村工作锻炼,但更需要做好“送一程”,为大学生“村官”成长提供进修、学习、深造等方面的服务,特别是农村基层组织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村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创造有利于大学生“村官”成长的农村各种工作条件,为他们锻炼成长提供一个重要的平台。
组织、人事部门、高校和社会各界,特别是农村基层组织要给大学生“村官”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精神关爱,不断丰富大学生“村官”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对大学生“村官”知人善任,人尽其才,用有所长,留人、留心,做到事业留人,努力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发他们爱岗敬业的激情,让每一位大学生“村官”真正能够留得住、用得上,有位又有为,并成为能够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发展致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领头雁”。
作为大学生“村官”更要加强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学习、掌握和理解,尽快熟悉农村工作,还需要加强和完善自己的品行塑造和个人自身修养,特别是要艰苦的农村实践中,把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和带领农民群众发展致富的能力,本着对农村基层组织高度负责的态度,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不断增强农村工作的信心和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感和紧迫感,乐于扎根农村工作,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人尽其能,锻炼成长,与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一道,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广阔的农村干出一翻事业,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全面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是大学生“村官”艰苦创业、大有作为的舞台。无论农村基层组织还是大学生“村官”,都应立足农村实际,以事业为重,提高认识,加强沟通,完善机制,改善条件,不但留人,更要留心,让每一位大学生“村官”留得住、用得上,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激发他们爱岗敬业,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激情,乐于扎根农村工作,为他们锻炼成长提供一个重要的发展平台,使广大农村成为大学生“村官”们艰苦创业的用武之地,真正肩负起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全面建设美丽乡村和农村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