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在大学生村官中开展“五比五争先”活动,是该省推进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促进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的一项制度安排,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创新特质,值得点赞!
大学生村官工程实施以来,安徽省打出了一手“好牌”:提出24字大学生村官行为规范、实施大学生村官创业兴皖富民行动、出台“6+1”岗位职责、建立“第一书记”培养制度、组织优秀村官赴高校和地方巡回演讲……这些措施的陆续推出,既为村官工作找到了抓手,也为村官成长搭建了舞台,体现了厚爱与严管的统一,彰显了将村官“当自家孩子来关爱、当优秀人才来使用、当后备干部来培养”的“安徽表情”。
全国大学生村官工作会议之后,各地围绕“保证质量、规模适度、完善政策、从严管理、健全机制”的要求,不断完善和改进村官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有个别地方,因为对村官工作认识上的偏差,往往不求出彩,但求不出问题,缺乏改革创新的主动,鲜见与时俱进的自觉,导致村官工作乏善可陈,甚至是“温吞水”。殊不知,没有相应创新平台支撑和体制机制保障,奋斗在基层一线的村官们难免方向不明、路径不清,也就难以跳出亮丽的青春舞姿。
大学生村官是一个年轻群体,他们思维活、脑子灵、眼界宽,从事基层工作优势明显。但如何释放他们的青春潜能,让他们在宣传落实政策、促进经济发展、联系服务群众、推广科技文化、参与村务管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履职尽责,需要因地制宜持续探索。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像安徽省这样,不断推出体现青春元素的特色活动,激发他们创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一位组工干部说得好:“青春的舞台应当激情洋溢、异彩纷呈。而以特色活动为抓手,则是凝聚强大青春能量的有效途径。”
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走过8年历程的大学生村官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6月初召开的全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会议强调,做好大学生村官和选派“第一书记”工作,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切实担负起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责任。希望各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理念、创新路径、创新载体,为大学生村官工作营造更浓的氛围,谱写村官工作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