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湄潭“村社合一”模式释放改革红利
2018-12-21 09:40:00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石刚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我们原来种的南瓜没卖过钱,现在合作社种的南瓜,一亩地能收3000多块呢!”过秤、装车,南瓜换成现金,采摘南瓜的村民发出如此感慨。这一幕发生在贵州省湄潭县湄江街道新街居委会的南瓜种植基地。

  同样是南瓜,通过村级股份合作社集中来种,就能产生可观的效益,这是湄潭县依托“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的独有优势,坚持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龙头,着力融通党建与改革结合点,全力实施“党建+”改革,探索扶贫新路取得的成果。

  目前,该县120个村(居)全部成立了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合作社董事长一律由村(居)党组织书记兼任,所有农民成为股东。这种“村社合一”的模式,通过盘活农村资源,释放改革红利,既强化了党对村级经济组织的领导,又壮大了集体经济,带动了农户脱贫致富。

  规模种植,聘请专业团队经营

  2017年,新街居委会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136元,实现集体经济积累120万元,净利润分红约50万元。

  此前的新街可不是这样的,虽然在湄潭县城边上,交通区位、生态优势都是非常好的。可老百姓的怨气却很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新街居委会支部书记郑兴刚总结了八个不对称:“知识与能力不对称,业务与指导不对称,老百姓的期望与现实不对称……”

  这些不对称的根本原因,就是村组织“没有人和人才”,没有将当地的资源优势发挥出来,引领老百姓发家致富,老百姓当然有怨气。

  比如知识与能力不对称,有的村干部文化水平不高,能力有限。新街居委会是由两个村合并而来的,但人员只是按照居委会的配置,要服务好辖区729户2651人,确实不容易。因为种种原因,村民认为村里处事不公开、不公正、不公平,对村两委缺乏信任,严重阻碍了村里的发展。

  长期形成的矛盾,只能靠发展来解决。发展是需要人与人才来解决的。要解决人与人才的问题,必须先做好集体经济。通过实施“三变”改革,他们将村里的闲置土地、荒山等资源变为资产,2017年2月22日,新街居委会股份经济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

  人还是那些人,经济合作社如何发展呢?

  合作社由居委会党支部书记郑兴刚兼任董事长,居委会主任任副董事长,民选产生了其他董事,所有村民皆是股东。他们将全村63名党员召集起来,村民组成立5个党小组,聚指成拳,有事情党小组干,有任务党员上。支部与居委会主要负责管理与监督。要发展,还得让专业的人来干。于是他们制定了章程及制约机制,聘请了专业的总经理团队,让他们负责经济合作社的经营。按章程规定,毛利润的10%作为总经理的工资,10%则是总经理团队的绩效。净利润的50%,作为股东分红;30%留存发展基金;10%则作为村里修桥补路等福利事业公益金;还有10%则作为扶贫帮困基金。

  合作社成立后,选定了南瓜种植这一项目。南瓜在当地一直是散种状态,田边地角,少量用作蔬菜,更多则是猪饲料。通过规模种植,每亩地收入达到了近3000元,三四倍于玉米种植。用土地入股的村民,每亩获得了800元左右的土地流转费回报,还有在基地务工的工资收入,以及合作社的股份分红。入现金股的村民,每股5000元股金,获分红2500元。集体经济仅在南瓜种植一项上收入超过了8万元。

  2017年,全村所有村民在合作社参与分红,共分红16.668万元;参与务工人员工资接近10万元;贫困户则按照规定另行分了9000元。

  郑兴刚说,集体经济壮大了,合作社有了资金,便可以聘用高学历的人才到村里工作,解决了知识与能力不对称等问题。今年,合作社除了种植南瓜外,还发展高端观光彩色茶苗基地300亩、稻田养鱼300亩、稻虾150亩、水果300亩。

  劳力返乡,村庄闯出发展新路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湄潭县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取得了“四确五定”的改革经验:确员定股东、确权定资产、确股定归属、确管定经营、平台定市场。

  湄潭县兴隆镇红坪村,几千亩土地严重缺水,绝大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村庄如何发展,如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成了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

  让劳动力回乡,才是村庄发展的长久之计。他们决定聚沙成塔,盘活村集体资源,通过狠抓工业强产业的形式,闯出村庄发展新路。

  支部书记、村合作社董事长张权友说,2017年,该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后,抓住土地改革试点村的历史机遇,迅速将水塘、荒地等过去闲置资源聚集起来,通过永久性转让承包经营权、土地流转等有偿收储的形式,建成了占地面积104亩的返乡创业园。

  随后,张权友三次去浙江,两次赴广东,动员村里在外打工的能人返乡创业。目前,该村已引进58家企业入驻,其中返乡创业园区内42家,园区外16家,涉及食品加工业、建材业等。

  村民曹大喜,一字不识,过去在外打工做苦力。2011年,曹大喜砍伐树木时受伤,右小腿严重变形失去了劳动能力。园区内的德隆气门制造有限公司投产,曹大喜便去做气门生产,每月保底工资1800元。能在家门口就业,曹大喜非常满意。

  德隆气门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厂里务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6人,残疾人5人。目前,该园区已有31家企业投产,带动就业600余人。

  村里聚集企业,企业带动就业,人员聚集则创造了商机。村合作社又打造了70亩生态蔬菜、80亩新型生态养鱼。厂里到村里采购蔬菜,比市场上价格低;村里卖到厂里的蔬菜,没有中间环节,比批发价高得多,由此形成良好的产业链,双方均从中获利。

  携手院士,提升茶园品质

  湄潭的茶叶远近闻名,各家各户都有种植,虽然政府和企业有一定的监管,但茶园在农户手中,茶叶品质如何保证?

  用组织作保障,用发展来解决可能出现的矛盾,是“村社合一”又一重大成果。

  核桃坝村党总支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引进了贵州耕田现代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通过与宋宝安院士为首的贵大专家团队等5个专家团队合作,首批将1.2万亩分散在茶农手中的茶园集中。茶农以土地资源和茶园入股,以村合作社、茶农、企业、农行、专家等共同参与的形式,打造要求严格的“欧标”茶园。

  贵州耕田现代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兴俊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农户以土地承包证贷款(每户可贷10万元,每亩茶叶另贷5千元)入股,本金由企业还款,利息企业承担,贷款下来即可获得2%的分红。茶园由企业统一管理,农户每亩可节约数百元投入,茶青则归茶农所有。

  茶园品质提升了,茶叶品牌升级了,茶叶交易由买方市场转变成卖方市场,茶农和茶企拥有了话语权,从而主导了市场。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