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代表风采 | 韦子涵:水族姑娘回大山 领着群众越“穷山”
2023-02-03 14:09: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伊洁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韦子涵在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这个品种真不错!”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九阡镇镇长韦子涵,近日蹲在四川广安乡下的一块花椒田块边,虚心向四川广安和诚林业开发有限集团公司的专家取经。她所在的九阡镇种了6000亩花椒,但技术和管理上不去。她希望能够通过这次四川行“取回真经”,带着群众种、带着群众富。

  从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带着党的二十大精神回到贵州阡陌纵横、充满生机的田野,党的二十大代表、33岁的水族姑娘韦子涵一直在奔跑,一直在为群众富裕而努力奋斗。

  心中有群众

  “总有一些人要走出去,也总有一些人会再回来。我就是那个要回来的人。”

  2014年夏天,临近大学毕业,韦子涵又一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身边大多数同学为了能留在城市发展,每天四处奔波,投递简历,不同于他们的踌躇不决,韦子涵早已做好决定。

  这个决定,让韦子涵心中扎根基层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上大学时,电视剧《焦裕禄》为她寻找人生方向提供路标,她第一次真切感受到鲜活真实的共产党员形象——亲民爱民、迎难而上、无私奉献……那时起,年轻的韦子涵就立志要做和焦裕禄一样的人。毕业后,她回到了家乡,成为三都县中和镇的宣传干事。

  2017年,脱贫攻坚如火如荼。韦子涵被组织选派到深度贫困村塘岳村任驻村干部。第一次进村,毛坯路很窄,坑洼不平,韦子涵只能步行前往,途中群众与她擦肩而过,或肩挑背扛,或依靠马驮,出村一趟费时费力。望着他们吃力的样子,韦子涵内心酸涩。

  “群众最基本的出行问题都解决不了,何谈致富?”韦子涵四处奔走,拜访上级有关部门,申请报批,争取资金,让通往塘岳村的路列入“组组通”项目。她睁眼闭眼都在想修路,事无巨细,不久,一条长约4公里、宽4米的水泥硬化路终于铺成。这条路也成了韦子涵与村民之间的“连心路”。

  韦子涵清楚,要想真正了解群众所思所盼,就不能只坐在办公室空想。清晨,太阳刚跃出地平线,韦子涵就拿起材料和笔记本开始一天的走访。挨家挨户、日复一日,笔记本上清晰地记录着哪家有什么困难,田间地头总有她的身影。

  村里独居老人不少,他们的生活让韦子涵挂心。塘岳村八组有一位80多岁的韦潘奶。每个月韦子涵都要去韦潘奶家一次,带上水果、牛奶和蛋糕,陪着韦潘奶坐在门前的板凳上晒太阳,谈谈心,聊聊近况。若恰巧碰上节假日,韦子涵还会带些菜上门,做上一桌热腾腾的饭菜。“这些老人就像自家人,你把他们放在心上,他们就愿意主动和你好!”

  在中和镇塘岳村担任驻村干部的四年,是韦子涵扎根基层的起点。她学会把群众冷暖放心上,点点滴滴都是真情实感。她说自己虽苦犹甘,再累亦荣。

  脚下有力量

  2021年11月,韦子涵当选为九阡镇镇长。刚来九阡镇时,她忐忑不安,怕自己年纪轻,说话做事不能让其他干部信服、让群众满意,偶尔也会焦虑到深夜爬起来继续工作。

  好在压力转化为动力,行动会交出答卷。

  九阡镇地处月亮山腹地,距离县城65公里,山川秀丽,环境优美,民族特色浓郁。但作为三都县最偏远的乡镇,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相对薄弱,历史遗留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乡镇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怎样结合九阡实际,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是韦子涵思考最多的问题。

  “我一个人想法子,一个人努力,根本不起作用,我们大家和群众要一起想、一起干。”每次开工作会议时,她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韦子涵听取群众意见,发动其他年轻干部集思广益,迅速理清思路,大胆创新,针对酒、李、茶、菇等产业进行优化布局,九阡镇的产业发展蓝图日渐清晰。

  韦子涵在九阡镇开启招商引资。企业心有疑虑,她就一遍一遍耐心讲解,凭真诚之心和果敢之举成功说服几家企业。其中一家在生产和销售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农业企业,后来和九阡镇合作运营海鲜菇种植项目。

  项目正式运作后,优先聘用易地扶贫搬迁户和困难户。潘承海夫妇原是兰懂村村民,搬迁后在海鲜菇基地找到新工作,每天从早上8点工作到下午2点。下班后,夫妇俩又回到兰懂村打理自家白茶园,原先常年面朝黄土背朝天,兜里也挣不到几个钱,如今每月不仅有了固定“工资”,还能种茶赚“外快”,日子过得幸福多了。

  现在,海鲜菇基地年产海鲜菇4600吨,销售收入达5000多万元。全镇有5家规上企业、600家酒作坊,常年为村民提供1800个就业岗位。“2011年,全镇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6元,2021年已增长到13530元。”韦子涵露出欣慰的笑容。

  除了酒、李、茶、菇四大产业外,现在拓宽群众增收路的产业还多了花椒。每到花椒丰收季,随着浓郁花椒香飘来的,还有乡亲们的阵阵欢笑声。

  扎根在最艰苦的地方,啃下最难啃的“骨头”,韦子涵说,“不是我一个人在努力,更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全镇上上下下一起想、一起干,团结就是力量。”

  眼里有星河

  在“大家”中,韦子涵是群众的“勤务员”,在“小家”中,她是女儿、妻子、母亲,无论何种角色,她都做得出色。

  平时家里的重活、累活,她都抢着自己干,不让老人累着,也常和家人谈心、聊家常,家庭事务和邻里关系处理得井井有条。

  2018年初,韦子涵成为了妈妈。“虽然怀孕了,但我不能因为怀孕就搞特殊化。”即使行动不便,但她一直坚持多跟贫困户交流。怀孕期间,她还坚持自己到塘岳村看望老人们。天气寒冷,40分钟车程对于她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气温降了不少,我得给她们送点棉被、衣服去。”韦子涵解释说。

  她的办公桌上、窗台上,摆满了仙人球、文竹、兰花等植物用来防辐射,听说可以减少对宝宝的影响。桌面另一侧,贴了一则座右铭:无奋斗不青春,无磨炼不精彩。

  去年十月,韦子涵带着马尾绣作品《喜迎党的二十大》,将水族人民对党和国家美好祝愿带到北京,圆满完成了乡亲们交给她的“任务”。回到县里后,韦子涵与乡亲们围坐在宽敞整洁的社区内,分享参加党的二十大时所见所闻所感。“县里水族村民多,适当调整宣传方式很有必要。” 她用“水语+汉语”结合的方式为乡亲们解读党的二十大的新思想、新论断、新部署、新要求。乡亲们听不明白的地方,韦子涵就用水语再翻译一遍。宣讲会现场,韦子涵还和大家用“水歌”对唱,鼓舞乡亲们感恩奋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生活。

  “我们生在了好时代、过上了幸福生活,要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中。”韦子涵眼里有星河。于她而言,梦想就是继续扎根基层沃土,淬炼无悔青春。 

责编:尹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