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
黄聪重庆市云阳县青龙街道马沱村党支部书记
徒弟:
杨妍重庆市云阳县青龙街道马沱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杨妍(右)与师傅黄聪(中)一起入户走访。(云阳县委组织部 供图)
徒弟谈收获:
去年7月,我来到重庆市云阳县青龙街道马沱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夏去春来,转眼已是半载。群山连绵、公路蜿蜒、柑橘茂密,村庄仿佛“藏”在了大山里,这是我对马沱村的初印象。那天我刚下车,马沱村党支部书记黄聪便热情地做起了自我介绍。
这位皮肤黝黑、雷厉风行的黄书记竟是“90后”,我没想到也没看出来,心生敬佩和好奇。这些念头还没来得及安放,黄书记就提出要开车带我到村里“踩点”,他说:“基层工作就是要在外面跑才能发现问题、找到办法。”
“这里是村里的水库”“这一片是柑橘种植园”……车子沿着蜿蜒的山路慢速行进,黄书记详细介绍着各个村民小组的位置、地名和基本村情。近三个小时的车程后,我大致了解了马沱村的全貌,也牢牢记住了黄书记的教导——“村里的工作只有真正走进田间地头才能做深做实。”
“陈姐,这么热的天家里的水还够用吗?”“家里的主要供水源有哪些?”走访入户也成为整个7月的主题。迎着盛夏正午火辣辣的日头,黄书记带我走访了几十户村民后。“小杨,知道为什么我们要每家每户调查用水需求吗?”片刻怔愣后,我摇了摇头。见状,他解释:“高温天气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如果等村民们来反映用水困难,我们的工作就落在村民需求的后面了。”
黄书记的话让我豁然开朗。只有站在群众的角度多思考一步,让服务走在群众需求前面,才能真正解民忧、暖民心。此次走访后,黄书记迅速向街道报告了村里的用水缺口,争取帮扶企业捐献的纯净水约100吨,有效化解了村民生活用水紧缺的难题。我不禁对这位“90后”师傅竖起了大拇指,也“读懂”了师傅黝黑肤色里的故事。
“跑”在群众需求前,还要多想想能为村民做些什么。在一次走访中,有村民们反映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为深入了解情况、切实解决问题,我继续以深度访谈的方式调研了几户村民,发现群众文化活动往往集中于人口更为密集、设施更为完备的社区文化广场,马沱村的村民因居住较为分散且距离中心文化广场较远,村民们只能“望洋兴叹”。
找到问题的症结后,我第一时间向黄书记汇报,建议探索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服务模式,即通过事前预告文化活动、收集村民参与需求,事中集中配备车辆接送,事后发布现场活动照片、视频等方式,实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供给和村民精神文化需求有效匹配。黄书记认真听取并采纳了我的建议,在随后的活动中采用了这一办法,广受村民们的好评。
柑橘是马沱村的特色产业,也是村民和村集体收入的重要来源。去年年底,鲜艳饱满的红肉脐橙沉甸甸地挂在枝头。我关注到县里即将举办红橙交易大会,便提议号召村民采摘脐橙到现场销售推广,同时利用电商来拓宽销售渠道。“这个想法不错!”我和师傅一拍即合,迅速行动起来:制作宣传视频、发布销售信息、收集订单需求……
“相较于往年,橙子的销量更好了!”“将农业资源高效变现,这次我们又‘跑’在了前面。”一时间,村里红橙销售的生意火热了起来。看到村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听到师傅由衷的肯定,我心里感到无比满足和自豪,意识到“跑”在群众需求前面,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为群众办成的一桩桩实事。未来,我将跟随师傅继续“奔跑”在基层原野,跑出新赛道,跑出好成绩。
杨妍
师傅有话说:
第一次见到这个外地姑娘,我对她能否胜任基层工作,还有些担忧。但随着入户走访、森林防火、理论宣讲、村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的开展,她一直紧跟在我身边从未“掉队”,慢慢成长为基层工作的“小能手”,渐渐打消了我最初的顾虑。
作为小杨的师傅,我更多地用“引”代替“教”,引导她将农村工作重点放在田间地头,把群众的需求当做首要任务来抓,将棘手的问题当成机遇挑战。还记得小杨第一次跟我入户走访时,她直接询问村民家中目前有哪些困难。这样的发问方式,让村民一时之间不知如何回答。小杨也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走访结束后,她主动向我请教入户走访的提问方法和技巧,仔细揣摩语气措辞。在后面的走访中,她不断改进沟通方式,逐渐拉近了和村民们的距离。
到村任职选调生具有学历高、知识面广的优势。小杨的到来也给马沱村村 “两委”注入了新鲜血液,给大家带来新思路、提出新方法。她第一次向我汇报探索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服务模式以满足村民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时,我感到眼前一亮。与村 “两委”成员深入讨论后,我们一致认可这一模式的可行性与前瞻性。在随后的一次文化活动中,我们采用了这一服务模式,收到了村民们大量的正面反馈,这也让我更加信任这位并肩作战的“战友”。
年轻干部的成长犹如溪流汇聚成江海,起初如同山间细流,穿梭在群众之中,细腻感知每一份需求与期望,积蓄着力量;随后,在广袤的基层大地上汇聚成河,以澎湃态势成就一番事业。我期待小杨未来的蓬勃生长,也期待小杨为马沱村发展注入磅礴力量。
黄聪
本报记者 刘凤双 通讯员 刘兴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