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选调生 我在村 | 让山里“好东西”撑起群众“钱袋子”
2025-04-03 10:49:00  作者:周璐媛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2024年9月,我来到浙江省仙居县南峰街道船山村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助理。初到船山,面对陌生的语言环境和工作内容,我既期待又迷茫,满腔热情想为村里做些什么,却又不知从何做起。村党总支书记王伟良指点我:“小周啊,你是高材生,不妨尝试发挥你的特长和想法,边探索边寻找方向。”

  在王书记的鼓励下,我开始尝试利用自身的法学专业知识参与村庄日常工作,例如开展普法宣讲、调解土地纠纷、拟定项目合同等,还联合船山小学开展了“法治育苗”活动,受到了许多干部群众的认可。

  基层普法虽然有必要,但并不能直接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在与书记的交流中,他向我提了个建议:“埋头苦干是好事,但想为村民服务,还是要多和大家走动打听,多聊聊鸡毛蒜皮,才能知道乡亲们的切实需求。”有了方向,我恍然大悟,将走访村民纳入每日的工作清单中,并把每户村民的情况都记录在“民情日记”里。一段时间之后,我对村里的情况就了解得七七八八,还自制了一张“村情地图”,标注着村情信息和民情需求。

  在走访过程中,我发现船山村有很多别具特色的农副产品,但由于村民销路有限且没有品牌,收成难以转化为收入,村集体收入也无法增长。村里的好宝贝怎么才能飞入城里百姓家呢?在和村干部商议后,我们决定以村集体名义,集中收购村民自家土货,统一入城售卖。经过筛选,我们确定了杨梅干、番薯粉、土鸡等10余类特色农副产品。

  没想到,真到了上门的时候,我们却受到了村民的质疑。“你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有什么办法能给我们卖东西呢?”“给你东西要是卖不掉,烂掉的损失谁来赔偿?”疑问一个接一个,让首次组织活动的我惴惴不安。了解到村民的顾虑后,我们决定采取订单式卖货,提前对接买家,根据城里订单收购村内农产品,从而减少损耗,打消村民顾虑。

  经过前期充分准备,2024年12月,“山货进城”的第一趟专车开进了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来自船山的优质山货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好评,仅仅一上午时间便售出了1.2万余元的农副产品。看着销售一空的货车,我的不安烟消云散,坚定了把“山货进城”活动办下去的信心。趁着过年前每家每户要准备年货这一时机,我们又对接了宁波的一家单位,成功售出鲜面和番薯干2300余斤,销售额超3万元。

  “小姑娘真有本事!”当我们把货款交到村民手中,听着他们的赞扬,我有些不好意思。“大家这是认可你呢!”书记笑着解释,“村里的农副产品品质很好,但一直没有销路,你给大家增加了一笔收入。”

  目前,“山货进城”的专车依旧往返于船山与各地之间,不断地将村里的优质产品运送出去,我也依然跟着村干部们走在对接平台、推介山货、收货卖货的道路上。

周璐媛(右)和村干部在打包鲜面。王萍萍 摄

  

责编:俞玺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