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县湖羊扶贫产业园。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安徽庐江县干部群众近来格外忙碌,他们争分夺秒,把疫情耽误的“春光”抢回来。
脱贫产业“不掉链”
一连几天,庐江县柯坦镇分水村贫困户黄加珍和儿子宋功勇早早起床,戴上口罩,来到滴水岩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新辟的茶园里,和社员们一起忙活。他们有的在整地,有的在栽茶苗……现场一派繁忙。
看着手上的茶苗,黄加珍一脸笑容:“在这里干活一天工资80元,对我们来说再好不过。”分水村党支部书记倪申林介绍,茶叶种植是村里支柱产业,全村有1.2万亩茶园,1500余户村民几乎家家种茶或加工茶。近年来,村里237户贫困群众依靠茶叶产业稳定增收,他们或锄草管理茶园,或采摘春秋茶叶,一年四季都有收入。突如其来的疫情虽然按下了暂停键,“但元宵节一过,我就联系滴水岩合作社负责人商讨特殊时期复工方案,让贫困群众尽快有活干、有收入。”倪申林说。
春节过后,庐江县冶父山镇马岗村沈老村民组贫困户高文青有点着急上火。“早一天干活就多挣一天钱,我天天守着手机等消息,时刻关注疫情进展。”高文青说。去年,他在村里的湖羊扶贫产业园上班,收入稳定,由于扶贫产业园延迟复工,高文青一家断了收入来源。2月22日,高文青手机终于响了,在帮扶干部的协调下,他第一时间回到扶贫产业园上班。
庐江县扶贫办工作人员孙强介绍,该产业园年出栏湖羊达1万只,直接带动当地616户贫困户就业增收,2000多农户间接增收,是冶父山镇及周边镇村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加油站”,“疫情期间,县里大力支持扶贫产业有序复工,让贫困群众持续分享更多产业发展红利。”
据了解,该县对当前稳定生产、保障供应的扶贫产业,给予每亩200元的一次性补贴,推动提质增效、提档升级。
就业服务“不打烊”
前不久,庐江县石头镇的神龙渔具有限公司正式复工复产,扶贫车间恢复了往日的繁忙,流水线上的机器又转了起来。
复工第一天一大早,石头镇三拐村北头村民组贫困户张大胜按时到岗,即使戴着口罩,也能感受到他的好心情和工作劲头。他告诉记者:“我家就住附近,在这做工既能赚钱养家,还能照顾老人。”
张大胜父母快90岁了,全家靠他一个人打工维持。在扶贫车间,他月收入超1600元,一直盼着能早点复工。“受疫情影响,公司今年延迟开工。复工后,优先保障贫困户、残疾人上岗,尽量把疫情对他们的收入影响降到最低。”公司负责人介绍说。
石头镇党委书记朱长武说,该镇有序组织本地扶贫企业复工复产,对具备条件的,开通简化审批、备案等绿色通道,确保其快速开工复产,并协助打通销售和物流渠道。该镇党员干部还深入摸排本地企业的用工信息,实现劳动力就地转化,特别采取一户一策开发公益性岗位,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兜牢贫困人口保障底线。
贫困户家门口的扶贫车间“转”起来了,外出务工群众也要尽快返岗。2月27日,石头镇包车输送首批220名贫困群众前往庐江高新区复工返岗,并提供集中接送、统一接站等“一条龙”对接服务。
朱长武介绍说,“我们按照‘分批有序错峰’要求,优先组织贫困劳动力返程返岗和外出务工,镇里协调安排统一包车,安排医务人员全程护送,让务工人员能安全出家门、进厂门。”
石头镇多渠道解决贫困人口务工就业,只是庐江县疫情防控期间就业服务的一个缩影。目前,该县扶贫车间复工复产率达100%,1858名贫困人口走上公益岗位;已外出务工的贫困群众2.1万人,做到既“送岗到人”又“送人到岗”,保障贫困户在疫情防控期间稳定就业、增收有路。
防止返贫“不断档”
眼下正值春耕备耕重要节点。庐江县精准施策,帮助贫困户有序稳妥推进春耕生产,全力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遭受的损失补回来,防止因疫致贫、因疫返贫。
庐江县白湖镇农技推广服务站站长、高级农艺师郑先报近日一直在田间地头奔忙。3月8日,在白湖镇陶冲村李家村民组贫困户何昌芳的小麦地头,郑先报拔起几株麦苗仔细观察后开出了“处方”:“麦苗即将进入快速生长期,对群体小、叶色发黄、叶片小、生长瘦弱的麦田,要提早追施拔节肥,促弱转壮。”何昌芳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对今年的收成心里有了底。
作为农业大县,庐江多措并举防控产业扶贫风险,在农技人员纷纷走进田间地头指导春耕生产的同时,还力促农产品销售,确保贫困户“钱袋子”不缩水。
疫情发生后,石头镇望城村马滩村民组贫困户左宏生的20亩菜苔销售困难,帮扶干部积极与机关、企业食堂对接,并通过农产品流动大篷车进社区等形式帮助销售。
“这么快就找到买家,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左宏生感激地说。现在蔬菜基地每天差不多都能卖出2000多斤菜苔,已帮他挽回经济损失8万多元。
此外,庐江县还对已脱贫人口开展全面排查,进一步加强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及时发现返贫致贫风险,强化精准帮扶救助,逐一落实救助帮扶措施。
“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脱贫攻坚的困难增加。我们要以更加有力、精细的举措,努力打赢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双战役’。”庐江县扶贫办主任夏修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