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招坑村荡秋千。
三合村迎来研学小朋友。
旗袍爱好者打卡长塘古韵。
江西省井冈山市拿山镇长路村长塘古韵一景。
编者按 近年来,乡村游成为人们出行消费的热点,也成为众多村庄脱贫致富的“金钥匙”。然而,一个值得正视的现象是,乡村游因缺乏科学规划、定位不准,出现品质粗糙、同质化竞争等问题,导致游客审美疲劳。如何立足自然景观及传统文化,因地制宜打造个性化“卖点”?本文介绍的3个村庄的做法,给人以启发。
福建省华安县仙都镇招坑村:
秋千荡出“网红村”
4根13米长的柱子搭起一座大秋千,年轻人系上安全绳,通过梯子爬上秋千踏板。在安全员的推动下,秋千旋即荡起,欢笑声在山谷中传开……
走进福建省华安县仙都镇招坑村,路边大石头上镌刻着“天下秋千第一村”几个大字,占地20余亩的“招坑秋千谷”中,错落有致设置了旋转飞人秋千、月亮秋千等五六十种各式秋千,边上竖立着“荡出新天地 荡出好心情”10个大字。
在招坑村,用荡秋千的方式庆祝18岁成人礼,是传承近600年的独特民俗,村民认为它蕴含“礼、忠、孝、义、勇”内涵。可在2000年,因为活动场地缺失,该民俗被迫中断。
2017年,来自厦门理工学院的青年教师陈少杰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在走访入户时,陈少杰得知村里有一个停办18年之久的“秋千成人礼”传统,就想利用“文创+网红”的扶贫模式,让独具地域特色的秋千文化延续。
“我在网上搜罗了所有能找到的创意秋千,然后自己绘图,找人加工制作……”陈少杰介绍说,为恢复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他带领村里的党员干部建设秋千谷、登山步道、迎宾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让招坑村变得干净、有色彩、有情趣。
2018年,招坑村举办了第一届秋千文化节,频频登上热搜榜的秋千谷短视频,给招坑带来满满的人气和客流。看到无限商机的陈少杰,邀请专家学者到村指导、规划,“通过梳理专家意见,我们致力于打造‘一村一品一特色’,深度挖掘‘荡秋千成人礼’传统民俗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秋千谷给招坑村带来了效益。到2020年,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深山古村,成为年接待游客量超过20万人次的“网红村”,村集体收入已超过80万元。秋千谷为村民提供了20个固定就业岗位,旅游旺季时还可提供数百个临时岗位,加上村民出售各种农副产品,经测算每年可为村民增收上百万元。
为了让秋千谷向规范、高端、可持续方向发展,陈少杰又找来旅行社合作,进一步开发漂流、房车基地、丛林穿越、野外拓展等文旅项目。他充满信心地说,招坑村距离著名的华安土楼“二宜楼”只有十几分钟车程,两个景点动静相宜可以互补。秋千谷的目标是要达到年收入1000万元,带动招坑村乡亲们日子红火起来。 (苏杰)
河南省嵩县黄庄乡三合村:
无中生有“手绘村”
路边写意墙上的水彩画五颜六色,大河、群山栩栩如生;推门入户,经过整修的老旧民居,外观既保留旧屋感觉,陈设又富有现代气息……
位于豫西山区的河南省嵩县黄庄乡三合村,曾因土地贫瘠、交通闭塞,贫困发生率高达27.2%。短短几年,这个贫困山村为何发生如此大变化?
“一穷二白受穷困,无中生有奔小康。”指着沿街艺术墙上的这副对联,三合村村书记武淞生高兴地说,三合村致富靠的就是“无中生有”四个字。
2016年,接二连三的“爆炸新闻”,扰乱了村民们的平静生活。这年年初,村里在外工作多年的年轻人,竟然放弃了城里的工作,回村开起宾馆。更惊掉大家下巴的是,他只用了三个月时间,就赚了20多万元。
年轻人叫冯亚珂,1987年生,是土生土长的三合村人。“从小就总在做山外面的梦,后来去外地学美术、开画室,见识过各色风景后,我愈发意识到家乡的美。”冯亚珂说,三合村古朴自然的原生态古村落里,蕴藏着巨大商机,“这是一条兼顾兴趣和赚钱的路!”
2016年初,冯亚珂借来一笔启动资金,将自家老房子改建成写生旅馆。当年的8、9、10三个月,写生旅馆共接待了2000多名艺术学校和画室的师生。“仨月赚20万”的消息,犹如一阵风吹遍了整个三合村。
“河南有大量需要到乡村写生的美术生、画家,咱们一起办写生旅馆不愁客源,一定能赚钱!”冯亚珂的话让乡亲们动了心,可乡亲们摸了摸自己的口袋,又打起了“退堂鼓”。
关键时刻,黄庄乡党委决定对三合村投资,还安排村民外出调研,学习成功经验。与此同时,村书记武淞生主动站出来,要将自己家空闲的房子改造成家庭旅馆。有了好政策,又有党员干部带着干,乡亲们的顾虑逐渐打消了。
为了更好地改造三合村,乡里找来搞景观设计的邻村人李青峰,他与冯亚珂一拍即合。俩人去了洛阳伊滨区的倒盏村、嵩县的两程故里,从传统建筑中汲取灵感。冯亚珂说:“在改造时,我们尽量不搞大拆大建,以保留老房子、老物件的原汁原味。”
如今进入三合村,一座牌坊首先映入眼帘。两根木柱架着一根横梁,顶端铺茅草,正中挂的匾额写着“手绘小镇”,造型简约又别具乡土风情。修整后的民居白墙黛瓦错落有致,厚重古朴的文化墙活色生香。
“在这儿坐上半晌,就能赚50元钱!”见到62岁的张星立时,他正坐在自家旁边的民居里当模特。老张曾是五保户,在冯亚珂的推荐下当起了模特。“俺把利用扶贫资金建的两间房子腾出一间,开了家10平方米的‘写生小课堂’,又多了一份收入。”
2017年,三合村接待5000人次;2018年,接待3万人次;2019年,接待5万人次。“2020年学生来了1万人次,游客来了4万人次。”冯亚珂说,虽然受疫情影响,但这里的热度一点不减。
有客人,就有商机,村民就有干劲。28岁的退役军人武震举开农家乐、卖手擀面,旺季一晌午能卖30多碗;“羊倌”李九春卖羊肉,一年能卖20多只羊,收入不少;古稀之年的张留长重新做起了手工豆腐……写生经济推动了三合村脱贫致富,2018年贫困发生率降到了1.19%,2020年全村132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以后要引入更多外部投资。”谈起未来的打算,武淞生说,“未来将采取合作的发展方式,投资者出钱并负责艺术设计,村里提供场地,合作改造成民宿、旅馆,共享写生经济的红利。” (毕京津)
江西省井冈山市拿山镇长路村:
脱贫村里“旗袍秀”
伴随着悠扬的古筝曲,20余名手撑油纸伞、身着旗袍的优雅女士,迈出袅袅婷婷的步伐,应和琴声走过雨后湿漉漉的青石板路,往来游客们纷纷举起手机和相机……这是前段时间在江西省井冈山市拿山镇长路村长塘古韵民宿举行的第十二届井冈山杜鹃花节旗袍秀情景。
“三送红军到拿山,山上苞谷金灿灿。”歌曲《十送红军》唱的“拿山”,就是这里。“焚烧田契债约”……当年大革命时期的标语,在百年老屋的青砖墙上依稀可辨。作为拿山镇3个“十三五”贫困村之一,长路村于2017年率先脱贫摘帽。
“上菜了!大伙快进屋坐。”村民胡艳梅热情地招呼着游客,她是长塘古韵民宿的服务员。“前些年,甭说摆席待客,顺着墙边走,都害怕被掉落的瓦片砸到。”胡艳梅说,长塘古村已有500多年历史,是一座具有徽派特色的明清古建筑群村落。老屋年久失修,村里也无力维护,只得任其荒废。
2013年,长路村长塘组被纳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中国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录。2018年起,长路村立足自身禀赋优势,优先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引进北京一家酒店管理公司,将22栋明清老宅打包租赁,按照修旧如旧的理念修缮改造。长塘古村摇身一变,成为拥有53间客房、83个床位的精品民宿度假村。
2019年,由老屋改造而成的高端民宿长塘古韵一经开业便引来大批游客。企业按照每栋每年3000—5000元的标准向村民交纳房租,并向村委会支付每年不低于8万元的分红,共享发展模式让村庄、企业、村民互利共赢。
41岁的村民潘斗在村里当服务员,每月工资2600元,家中闲置多年的老宅升级出租,收入不菲。“十几年前我嫁过来的时候,村里的路走不了自行车,哪能想到会有现在这个样子!”她说,在家门口做民宿,不仅有工资收入,还能照顾家庭。
修缮改造后的长塘古村,青砖灰瓦马头墙,素朴的庐陵风格建筑,让拥有100多名会员的井冈山市旗袍文化协会成为“忠实粉丝”。在今年井冈山杜鹃花节旗袍秀上,还吸引了湖南省茶陵县旗袍协会的旗袍爱好者主动参与,长塘古韵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村落。
古朴村落和旗袍秀的叠加效应,为长路村吸引了源源不断的客流,借着这一“东风”,长路村也在寻找新的发力点。井冈蜜柚、红心猕猴桃、黄桃、葡萄、西瓜、翠冠梨、草莓、井冈橘橙、无花果……如今,小小的拿山镇遍植水果,“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日益完善,老区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红火。(顾天成 李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