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漫步南通五山地区江岸,一边是鸟语花香的森林,一边是波澜壮阔的江面,犹如行走在画中。
从脏乱差到美如画,离不开河长制的施行。南通市河长办副主任、水利局局长吴晓春介绍,该市依托四级河长机制,一把手领导挂帅,一系列措施跟进——沿江203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全部关停并转迁,数万平方米的违法建筑全部拆除,居民小区重新规划建设,长江岸线上93个利用不合理的项目全部清理整治。
南通的“沧桑巨变”是江苏通过河长制大力开展岸线清理整治、落实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一个缩影。
江苏是河长制的发源地。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全面推行河长制的重大决策部署。五年来,我省健全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省级总河长,省委、省政府其他领导担任副总河长、20条流域性河道河长、14个重点湖泊湖长,5.7万名各级河长承担起治水责任,推动解决了一批河湖管护方面重点难点问题。2019年、2020年,江苏河长制工作连续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今年6月,江苏河长制实践作为治国理政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典型案例,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北京向世界发布。江苏多地河长制实践被国家部委在全国推广。
“作为省河长办主任,回顾这几年的河长制实践,我觉得,河长制的优势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关键是集中党政力量、集中部门力量、集中社会力量。”省水利厅厅长陈杰说,在中央规定的基础上,我省在村级创新设立河长,确立了“省级河长抓推进、市县河长抓治理、镇村河长抓管护”的体系,形成了分工明确、协调有序的格局。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镇的葛庄村,有小微水体60多个,一度水面减少、功能萎缩、水质恶化。2017年开始,村党总支书记、村级河长蒋红明,带领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治水环境。他们还采取网格化管理措施,村民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或者向镇河长办报告。村里还特意投放了一些鱼苗,作为水质“监督员”。如今,水质好了,回乡的村民也多了。
2016年以来,我省清除农村河道淤泥11.3亿立方米,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96个、农村生态河道339条、水美乡镇212个、水美村庄1608个。
河湖是重要的公共资源,河湖治理不仅需要行政主导,更需要全员参与。在南通海安市白甸镇施溪村,有一支成立于2017年的“银发护绿水”志愿服务队,共有18名老党员、老乡贤。5年来,每月20日,他们身穿志愿者红马甲,在路边、河边、沟渠旁,清除杂草,打捞垃圾漂浮物。这些志愿者,既是河道保洁员,更是义务宣传员。
在江苏,类似这样的河湖治理社会自发力量,还有“企业河长”“媒体河长”“专家河长”“外籍河长”“邮递员河长”“河小青”等多种形式,全社会爱水、护水、惜水的生动局面逐步形成。
省水利厅河湖长制工作处处长王嵘介绍,随着河长制从全面建立到全面见效,江苏河湖面貌明显改观,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洪泽湖两万余名住家船民上岸两年任务一年完成,全省超过70%的重点河湖生态达到优良,国考断面优Ⅲ类比例从2015年的62.2%提高到2020年的87.5%,长江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
如今,在长江江苏段又能看到江豚戏水的景象,极度濒危的达氏鳇鱼、销声匿迹20多年的鳤鱼等鱼类也悄然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