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岁的姚选最近一直盘算着镇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事。
姚选是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人、彭堡镇副镇长。在过去20多年里,这个西北汉子将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当地的特色产业——冷凉蔬菜(适宜在气候冷凉地区夏季生产的蔬菜)的生产加工上。现在他想的是对姚磨村蔬菜基地出产的蔬果进一步精深加工,提高商品附加值。“巩固一产,强二产,拓三产。”他还想推进现代农业与旅游的融合,将姚磨村打造成远近闻名的“文旅胜地”,让游客在青山绿水中体验新时代农村生活,让村民们吃上“旅游饭”。
这些姚选之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这些梦想的实现也开启了加速度模式。和西海固大多数的村庄一样,姚磨村发展长期滞后。虽然地处清水河上游,地势开阔平坦,是当地的农作物主产区,但村民大多靠天吃饭,三四月里洒下一把小麦种子,七八月里收获一年的口粮,日子过得紧巴巴。为了能换点零用钱,村民们会从农田里挤出几分地,种些韭菜、大白菜、芹菜等,一年下来,卖菜收入勉强够买油盐酱醋。
贫困所迫,10多岁时,姚选就和父辈兄长出门讨生活,在西海固山区及附近的甘肃定西、会宁一带做“三田建设”。2002年,原州区尝试发展设施农业,在姚磨村建起50亩西芹种植基地,推广穴盘育苗和立柱式栽培。“生产速度快、成活率高,亩产值在3000元左右。”姚选听说了,一算账,感觉回乡种菜比在外卖苦力有盼头。
恰逢当地提出“扶龙头、建基地、创品牌、拓市场、大力发展特色冷凉蔬菜产业,建成以清水河流域高速公路两侧为主的冷凉蔬菜产业带”的发展构想,姚选决定回村干一番事业。
从流转土地、修建大棚、申请优惠补贴,到学习先进技术,对接外部市场,姚选稳扎稳打,事事亲为。一有空,他还会邀请同村的村民来自家大棚参观,“让大家看到实惠后,再认准一个产业去发展。”
2007年,在姚选的带动下,姚磨村部分村民申请了政策补贴,建成拱形蔬菜大棚、日光温室,也开始大面积种蔬菜。1年后,从蔬菜产业挣到钱的村民推举姚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并在同年成立蔬菜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走上规模化种植蔬菜的路子。
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为依托,姚磨村大部分农户都参与到规模化种植蔬菜产业中来,全村种菜面积很快达万亩,土地被“盘活”了。
也是从那时起,临近的石碑村妇女金小梅实现了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身份转变。每天早上8点多,都有班车把她接到姚磨村蔬菜基地,播籽、分苗、除草、采摘,她一直干到下午6点多。一年干六七个月,金小梅既不耽误回家做饭、照顾老人小孩,每月还能挣近3000元工资。
姚磨村的蔬菜种植基地吸引了本村及周边村子3000多名闲散劳动力前来务工,1747户贫困户户均年收入增加5000元以上,有效带动了附近农民脱贫。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姚磨村的蔬菜种植基地视察,并深情嘱托要按照标准化种植生产、经得住检验,努力达到有机食品标准。这为姚磨村蔬菜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村民们更加有信心。
有了精准扶贫项目的支持,很快,村里建起了8000平方米的冷库,增设3栋智能玻璃温室、30栋日光温室和净菜分拣包装加工车间、制冰厂、包装箱厂等,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全面改善。
菜品品质把控更是被提到“首位”。在诸多农业专家的帮助下,基地确立了从点种、育苗、管理、采收、预冷、包装、运输至销售的统一标准和一套管理系统以及全机械化的作业方式。浇灌也由此前的大水漫灌改为喷灌、滴灌,并施用水溶性肥料,确保基地生产的每一个品种的色泽、大小完全一致。
如今,姚磨村蔬菜基地的生产次数已从一年一茬变成一年三茬,年产量达到17万吨。这些高品质的菜品经过精加工,深受经销商青睐,销往全国市场。
姚磨村也由此成为原州区的“明星村”,姚选也当选为彭堡镇副镇长。“担子”更重了,他谋划着,要搭上乡村振兴的快车,让冷凉蔬菜提质增效、扩大效益。
一次次考察后,姚选决定以休闲观光农业为突破口,以冷凉蔬菜为基础,加快实施三产融合,开拓产业发展的新天地。
认准了就干。去年,为丰富乡村旅游项目,姚磨村争取到国铁集团的支持,获捐的退役内燃机车、客车车厢,成为一道独特风景;姚选还和当地餐饮企业洽谈,着手打造集食、住、娱、游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就连种植蔬菜的大棚也被创新“改造”,变为既养鱼又种菜的“混搭”大棚。
“我们直接把蔬菜连同生长器皿一起端到饭桌上,让小朋友来大棚体验劳动,一边摘水果,一边钓鱼……”姚选说,点燃“三产融合”的火炬后,必将迎来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姚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