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闽北清晨,冬意渐浓。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仁山村山溪葡萄合作社理事长林远兴,早早来到大棚里查看葡萄植株长势,“长出果实后就是致富宝呢!”
山溪葡萄合作社在建阳区知名度很高。这个发源于仁山村的合作社,不仅让仁山村实现了从省级贫困村到福建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华丽转身,还辐射带动周边3个乡镇17个行政村、402户社员种植葡萄3200多亩,年产值3700万元,带动17个村村财突破10万元以上,村民平均增收近3万元。
今天,我们来看看仁山村党支部是如何把一个小小合作社领办成一个跨村、甚至跨镇的致富合作社的。
探索跨村联建 破题开局
林远兴曾是仁山村党支部书记。20多年前,仁山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收入单一,是远近闻名的贫困山村。转机出现在2002年,省里通过科技特派员把日本巨峰葡萄栽培技术引进到水吉镇,在科技特派员指导下,林远兴领着23户村民种植了74亩葡萄,产生了每亩4000元收入的效益。这不仅给了林远兴进一步发展葡萄种植的信心,水吉镇的黄家店村、漳墩镇前溪村、回龙乡均中村等周边镇村也提出要跟着一起种。
“这几年村里有了一些起色,但还远远不够。如何通过发展葡萄种植,找准村财增收好方子,蹚出强村富民新路子?”林远兴反复思考,他认为,应通过党建引领、资源整合、抱团发展,成立“跨村合作社”。
说干就干,林远兴和村“两委”商议后,在不改变原有属性、不变更组织构架、不增加管理层级的前提下,由村党支部书记代表联合体注册成立“山溪葡萄专业合作社”,分头动员首批葡萄种植示范户23户入股,再吸收周边有意愿种植的行政村党支部及村民参股入社,合作社每股股金500元,注册资金3.7万元。
仁山村的提议得到周边村的积极响应,建阳首个支部领办“跨村合作社”就此成立。合作社实行支部领办制,推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仁山村“两委”干部和党员进入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担任骨干成员。同时,以“跨村合作社”为桥梁,组建“强带弱、大带小”协同发展的“葡萄发展党建联合体”,通过土地、资金、项目、技术等资源要素流转、整合利用,实现各村资源配置由“粗放配置”转向“精准供给”。跨村合作社按照“联合体统一协商、各村组织实施”的原则,建立多方联席会议制度,对涉及联建村产业发展重大事项,采取“提交议题、集中协商、分别认领、一体联动”的方式,让村与村之间聚起合力。“单打独斗无法应对市场风险,五根手指握起来才能形成拳头效应,形成了支部引领、产业带动的增收致富强大合力。”林远兴说。
实行一体运作 互利共赢
“今年,我靠种葡萄大概赚了13万元。”53岁的村民黄仁忠自从加入合作社后,年收入增长了3倍,还盖起了小洋楼,日子越过越好。
像黄仁忠这样靠种葡萄过上“甜日子”的事例,在跨村合作社中比比皆是。
“每到葡萄管护的时间点,合作社提前一天告知村民,村民只需到合作社领取相关物资,按照科技特派员教的方法去做就好。”林远兴说,为了提高葡萄产值、育出精品,跨村合作社通过“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采购使用生产物资、统一时间喷药、统一使用仁山商标、统一销售鲜果运营”的“五个统一”管理模式,推行联建村“集中协商、一体联动、连片种植”的特色农产品发展机制,形成统一管理工作闭环,为村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不但节约种植成本,还解决了产品质量难保证、农户恶意竞价等问题。
不仅如此,仁山村流转了黄家店村、民主村等3个村共计100亩土地,投资60万元建设高标准葡萄产业园,扣除成本后,获得利润按比例归各村集体所有。林远兴高兴地算了一笔增收账:种植葡萄每亩可获年利润4000元,为3个村年均村财增收3万元到15万元不等。
“加入了跨村合作社后,摘掉了空壳村的帽子,村里每年可增加村财3万余元。”水吉镇黄家店村党支部书记翁小原乐呵呵地说。
拓宽强村路径 多元发展
走进水吉镇坤坊村,3200余亩的连片葡萄大棚在阳光照耀下,光彩夺目,这便是“十里山溪葡萄沟”。
“十里山溪葡萄沟”由黄家店村为起点至坤坊村,在建阳区委区政府、水吉镇党委的指导下,仁山村党支部以“十里山溪葡萄沟”、长富乳业第三十三牧场吉翔牧业、桔柚生态农业观光园等项目为基础,打造了全国骨干科特派培训基地仁山现场教学点和3条科特派现场教学线路,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年引游客10.8万人次,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110余个。
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产品也需要品牌效益。据水吉镇党委书记彭阳敏介绍,仁山村党支部不仅严格把关葡萄品质,还注重品牌宣传的力量。近年来,先后牵头举办仁山葡萄节、葡萄音乐节等各类活动,积极参加“武夷山水”品牌农产品推介会、名优产品展销会等展销活动。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仁山村用一根葡萄藤串起强村致富链,村村有积累、户户有产业、家家有增收,山溪葡萄专业合作社相继获评“福建省级示范社”、南平市“市级龙头企业”、“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