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关店村“解剖”一朵香菇,揭开——两年间从负债40万到收入破百万的秘密
2025-04-18 16:46: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尚勇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为了“解剖”一朵香菇,近期,湖北省随州市委组织部在广水市郝店镇关店村蹲点调研了3天。

  “靠着一朵小小的香菇,去年关店村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破百万元!”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而两年前,关店村还是一个累计负债40余万元的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

  “小香菇”撑起“共富伞”,创造产值近2000万元,带动115户菇农年均增收超10万元。在这里,调研组发现了“关店奇迹”背后的密码。

  关店村香菇大棚俯瞰。(随州市委组织部供图)

  认准一个产业

  村党支部领头干

  富不富看支部、强不强看“顶梁”。在两年前的一次党员大会上,关店村党支部书记李绪强有点坐不住:“现在政策这么好,如果不抓住机遇发展产业,我这个村书记当着也无味。”原来,他参加省市培训、外出考察学习后,深刻地认识到关店村与先进村的差距。几番动员,村班子统一思想:一定要为关店村找到一条出路。

  关店村地处山区,绝佳的自然环境让菇朵生长时表面“开花”,纹如刀刻,是菇中珍品。在长达40余年的香菇种植实践中,菇农积累了大量的实用技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然而调研组了解到,在2022年以前,关店村香菇种植存在“弱、小、散”的问题,农民很辛苦,但挣不到多少钱,村集体账本上也没啥收入。村“两委”把原因分析透彻后达成共识——由村党支部领办、党员带头,大力推进“集中制棒、分户种菇”和“公司+村集体+基地+农户”模式,扩大香菇种植规模,推动香菇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智能化发展。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头雁”带头干。李绪强带动村里5名党员、群众共同出资100万元当作启动资金。后来在两年多时间里,关店村获得金融助农资金、乡村振兴产业衔接资金、移民资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共计500万元,建设标准化厂房800平方米、制棒车间1500平方米,购入设备30余台(套),具备日产3万棒的能力,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升了种植效率,菇农轻松从“千袋菇”迈进“万袋菇”行列。

  2024年,关店村集中制棒105万棒,均被村民抢购一空,带动菇户由原来的20余户增长到115户。“因为太抢手,去年我把自己认购的4000棒让给了一户村民,自己只种了6000棒。”李绪强乐呵呵地说道。

  “现在有钱挣,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2023年,脱贫户王茂家带着家人种植香菇3000棒,纯收入4.3万元。2024年,他家种了1万棒,纯收入10余万元,饭碗端得更牢了。

  香菇大棚内景。(随州市委组织部供图)

  成立一家公司

  技术能人来把关

  解决了“干什么”的问题,怎么才能“干得好”呢?“这就是我们要成立公司的原因。”李绪强向调研组介绍,2022年9月,关店村在党员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挂牌成立由村集体控股的经济组织——广水市顺胜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他本人按照法定程序担任了董事长。“目的就是创新经营管理机制,保障村集体和村民的利益。”

  在李绪强的带动下,村“两委”干部、党员和技术骨干不计个人报酬,参与公司运营。公司实行统一土地流转、统一建棚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采购制袋、统一财务管理的“五个统一”经营模式,为村民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香菇种植社会化服务,推动香菇产业朝着标准化、集约化方向迈进。

  关店村依托顺胜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流转村内抛荒地、闲置地126亩,建设具有点菌隔离、抗自然灾害、调节温度湿度的现代化养菌外棚,以每平方米5元的价格租给菇农使用。为更广泛地撬动民间资金投入香菇种植,调动菇农深度参与产业链积极性,养菌内棚及养菌架由菇农自行出资搭建。目前,关店村已搭建香菇大棚1.63万平方米,种植规模在2024年突破“百万棒”。

  香菇种植不仅是个体力活,更是一个技术活,从原材料采购、制棒配方、消毒养菌等,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错。为了让更多村民掌握香菇种植技术,村党支部邀请种植能手曹猛担任公司总经理兼技术总监,全面负责技术把关。

  曹猛40岁出头,2017年返乡当起了“菇三代”,有丰富的香菇种植经验,他种植的香菇,每棒纯利润达到17~18元,大伙都佩服他精湛的种菇技术。“原来农户自主制棒,有棒料配比不科学、套袋技术落后、温度难掌控等问题。”曹猛直指痛点,他通过多年实践,探索出了适合本地香菇种植的标准菌棒的棒料配方和点菌工艺。

  2023年,关店村党支部将曹猛培养为入党积极分子,目前他已成为预备党员。村党支部组建“党员+技术骨干”志愿服务队,开展“我为菇农办实事”活动,从点菌、搭内棚、后期管理维护等方面为菇农“手把手”教学,还通过“香菇产业链”微信群、“讲菇事”院场会,为菇农答疑解惑,听取菇农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优化香菇产业链发展流程。

  打响一个品牌

  细分市场身价涨

  “世界香菇看中国,优质好菇在随州”。关店村坚持党建赋能、品牌赋能、文化赋能,抓住“特”“质”两字做文章,擦亮关店香菇名片。2024年关店村被省农业农村厅评为“湖北省第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关店香菇荣获“第17届国际森博会金奖”。

  “这是我们的‘菇奶奶’‘小菇妈’和‘俏姑娘’。”曹猛拿起三朵不同大小的花菇,向调研组介绍道,“菇奶奶”单菇直径5-8公分,重量超5两,尽显大气;“小菇妈”大小适中,直径3-5公分,菌肉厚实;“俏菇娘”小巧玲珑,直径2-3公分,惹人喜爱。关店村依据香菇大小细分市场,打造出“菇奶奶”“小菇妈”“俏菇娘”系列花菇,精准对接不同消费群体,香菇干品价格翻了一番。

  为了推动香菇从“不愁卖”向“卖得好”转变,郝店镇党委组建香菇链党委,以党建为纽带建立香菇市场信息共享机制,联合广水市乡投集团、武汉市餐饮协会,全力打造香菇集采平台。郝店镇党委书记朱建强介绍,该平台创新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对外紧密对接协会,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对内深度联结菇农,保障源头供应。“广东、浙江等地的广水商会举办活动时,还会播放关店香菇宣传片,并将关店香菇作为伴手礼。”朱建强补充说。

  看到村里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湖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唐梅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发展香菇产业。越来越多的在外人才看到家乡发展的机遇,看到了香菇产业的发展潜力,先后有100余名创业青年回村种植香菇或从事与香菇产业有关的工作。

  2024年,关店村集中制棒收入79.8万元、香菇大棚租金收入14.5万元、出售原材料收入8.8万元,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总计103.1万元。今年年初算总账的时候,村“两委”为之一振。

  做大了之后如何分蛋糕?经村“两委”干部、党员和群众代表以及公司董事会反复磋商,制定了“33355”的收益分配机制,即:公司收益的30%作为发展公积金提取,用于公司扩大再生产、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村干部,30%用于村级基础设施等公益性事业建设,30%用于村民分红,5%用于积分制奖励,5%用于困难救助。“这样一来既留足了后续发展的资金,又保障了群众的切身利益,最大限度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李绪强说。

责编:尹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