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乔布斯遗产的密码
2011-11-04 12:00:00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吴丙年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乔布斯的离世,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这个星球上各地的人自发地以各种方式来追念他,这不仅仅是他创造了一系列优秀的“苹果”产品,更因为他的创新思维,他的自由思考,他对这个世界的颠覆和再造,像是一笔巨大的遗产,值得大家共同来传承。

  美国《时代》杂志总编沃尔特·艾萨克森在他的著作《史蒂夫·乔布斯传》前言中写道:“这是一本关于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企业家的书……我也希望这是一本关于创新的书。”我以为,这是对乔布斯留给世人这笔遗产的最好的定义和诠释。

  颠覆和创新,是“苹果”的灵魂,当然也是乔布斯的灵魂。因为很少有其他的产品像“苹果”一样可以在科技和人文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从而改变了大家的生活,促进了人群彼此不同而又相依的感受。“不要去作市场调查,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这就是乔布斯的不同,他所追求的,永远都是大家内心深处所需求,却又浑然不觉的。所以,苹果总能给这个世界带来惊喜。

  然而,这种举世的“期待”和“美好体验”,似乎却来自一种极端个人的“人生体验和思索”。从《史蒂夫·乔布斯传》中,我们得知乔布斯是一个弃儿,那被“抛弃”和被“选择”的人生初始,是不是就是他“非同凡想”的基石呢?他这样描写自己拒绝与养父母同行,一个人走进大学校园时的情形:“我不想让任何人知道我有父母,我就想像个搭火车四处流浪的孤儿一样,突然出现在校园,没有根,没有与外界的联系,也没有背景故事。”在我看来,这几乎就是一个“苹果”创造者的真相了:没有根,没有故事背景,没有与外界的联系……所谓“颠覆”,所谓“创新”,不是修修补补,不是添枝加叶,而根本就是“无声处的一声惊雷”。

  而“惊雷”却不是凭空能起的,乔布斯并不是上帝的儿子,这位天才创新者同样来自学校,来自家庭。而这,也正是值得我们思考并践行的。乔布斯自小表现得与众不同,这不仅让学校难堪,更让养父母难做。但是,当少年乔布斯被学校送回家时,他的养父对学校如是说:“听着,这不是他的错,如果你提不起他的兴趣,那是你的错。”而这些话,学校“居然”也接受了。少年乔布斯重新回到学校,并遇见了新的老师。是的,她想办法“提起了”乔布斯的兴趣。乔布斯后来回忆说:“如果没有她,我一定会坐牢的。”

  想想,如果上帝交给你一个特殊的孩子,你该如何去做?不管怎样,有一点可以确定的就是,你不能把他交给魔鬼。这,是我对教育的新解。也正是这样的理解和宽容,少年乔布斯这个不愿意接受权威的孩子得到了父母和老师的理解和尊重。养父母竭尽全力来适应这个非常聪明又非常任性的孩子,想办法让他学到更多的东西。从乔布斯的身上,我们似乎可以这样去看:教育即发现,教育即理解。上大学后的乔布斯,因拒绝上那么多的必修课程而不再交学费,学校“竟然”允许他继续旁听他感兴趣的课程,并且继续和同学们住在一起。应该说,乔布斯留给世人的遗产里,他的父母和学校,是非常重要的一笔。

  终于,在进入大学18个月后的1974年2月,乔布斯选择了退学。其原因,如校方教导主任杰克·达德曼所说:“他(乔布斯)拒绝不动脑筋地接受事实,任何事情他都要亲自检验。”教育,做到了这一点——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并保持良性的想象力,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乔布斯,19岁的乔布斯就是这样走进了社会,走进了改变世界之途。其实,我们细心一点儿便能发现,他的“颠覆”和“创新”,是从“自己的人生”开始的——他选择并坚持了一条适合自己而又与众不同的道路。世界虽大,却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那些举世震惊的改变,往往开始于某一个小小的个人体验。所以,你我现在可以真正去理解,苹果“非常凡想”的广告语:“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疯狂吗?却也不。问题是你自己相不相信。如果你自己都不相信,那世界又如何相信?这,也该是乔布斯留给世人遗产中十分重要的一笔。

责编:che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