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让人从批判走向了建设”是柴静为张宏杰所著《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一书作序时提到的一句话。初读时便有心头微微一颤的感觉,待读完全书后再来细细品味这句话,更发觉这位睿智女神对人生的总结竟如此精辟。
早年的曾国藩曾是一个怀有强烈道德优越感的愤青,自认为“唯我正确”、“人浊我清”,时常以天下皆醉我独醒的姿态批判教育他人,言辞犀利,高己卑人。曾国藩的这种性格让他在官场吃了不少苦头。他一心为国、鞠躬尽瘁,却时常遭群臣排挤辱骂,甚至连咸丰皇帝对他也是心怀怨愤。曾国藩在操办湘军水师时,因客观条件不成熟暂时无法动工,咸丰皇帝便发文怒问“试问汝之才力能乎?否乎?平时漫自矜诩,以为无出己右者......言既出诸汝口,必须尽如所言,办与朕看。”大意就是,你平时不是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谁也比不过你吗,那这个事儿你到底办不办得了?朕就等着看你怎么办!咸丰皇帝的言辞之中,讥讽之意表露无疑。受尽排挤的曾国藩更添愤懑,狂躁不已,骂人也比以前骂的更凶了。
在极端痛苦之际,曾国藩开始读老庄,正是老庄的著作让他的内心沉静了下来。曾国藩开始冷静反思自己,为什么全世界都跟自己过不去,也许并不是这个世界错了,而是自己错了。再回想自己以前的处世方式,以一种客观的角度去审度,才发现自己竟是那样的刻薄,犀利,得理不饶人。自己这样大肆触痛同僚甚至皇帝的自尊心,怎么可能得到他人的温言暖语。
反思过后的曾国藩一下子“大悔大悟”了,他开始变得谦虚,和气,好说话了。以前看不顺眼的事情现在反倒能够以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别人的难处,想方设法去帮助别人解决难题,而不是像之前那样动辄破口大骂。改变性格之后的曾国藩发现,自己现在办事情顺畅多了,之前那些总跟自己过不去的讨厌官场“小人”其实并没有那么讨厌。当然这并不代表曾国藩开始与官场小人同流合污,他虽然变得比以前“圆滑”了,但内心依然操守分明,在大是大非面前依然能够坚守自己的内心。
读到这里,我们每一个人或多多少都能在曾国藩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年少轻狂的自己是否也曾是这样,总觉得自己比谁都牛,每次与人争执时都觉得是别人做的不对,总要批评教育别人几句,方才觉得心头舒坦。我们或许都曾是血气方刚的“愤青”,总觉得时运不济,天妒英才,抱怨着自己所遭受的不公待遇。但岁月终会让我们学会看清自己,放低自己,以包容的心态去理解世间万象。我们终于少了对社会的批判和抱怨,而是学会冷静思考我们能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
“岁月让人从批判走向了建设”,曾国藩如是,我们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