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听蒋勋先生在百家讲坛讲《红楼梦》,感觉有些观点颇有新意。后来买了五辑版的《细说红楼梦》收藏,最近拿来细读,别有一番感触。与众多解构和考证的红学流派不同,蒋勋对红楼梦的解读是基于文本本身,近乎逐字逐句的分析。可能有人会觉得蒋勋讲的很浅显,我倒觉得他是在用心去感受红楼梦。讲红楼梦的时候,他已经读了三十遍。不是对《红楼梦》极其执着的人,不会这么做。如同蒋勋先生说,他不是研究《红楼梦》,“我是爱上了它。” 蒋勋 “说”《红楼梦》之“细”,可谓细致入微。建筑、植物、服饰、吃食,包括装盛实物的器皿,林林总总,无不考究。跟着蒋勋可以由文学通达美学、哲学、色彩学……
学到了很多知识。春天去植物园,想到《戏说红楼梦里》讲到芍药与牡丹的区别,果真看到了细微的差别。感叹蒋勋先生才学丰厚的同时,也懂得生活处处有学问,处处都是美。我常常想,一个人怎样才算活得优雅,活得美,我去学舞蹈、乐器、绘画……蒋勋让我觉得,真正懂美的人,应当对生活有强大的感受力。你看窗外的柳树,春天吐出鹅黄的芽,逐渐变成嫩绿,再变成深绿。你用心做一道菜,把食物变得可口。你精心布置阳台的一隅,让环境变得可爱……这一切都是美的体验。另一个很深的感触是蒋勋先生宽容豁达的处世态度。他在《红楼梦》里看到的是慈悲:“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里面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比如提到薛蟠,我们都会想到他强抢香菱、打死冯渊,觉得他是那样不学无术、品行顽劣的纨绔子弟,而蒋勋看到了薛蟠的可怜。他说薛蟠爸爸早死,妈妈疼爱这个独生子,家里有财有势,却又缺乏管教。打死人这样大的事,他都不用做什么,自有旁人替他搞定。怎么可能不变得越来越放纵?“这就是他最可怜的地方,他根本没有机会反省自己。”我想佛家所讲的慈悲,正是这种境界。我们与人交往,心中有不平时,应该多从对方的角度想一想,他是什么境遇,有什么心情,也许就能理解他的表现,不会觉得突兀与不愉快。蒋勋先生对美的见地很深很深,我所领悟才很浅很浅,还要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