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来说,《花花果果枝枝蔓蔓》所描绘的南方草木是让人倍感新奇的。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介绍了南方常见的四十种花草、果木、菜蔬,它们来历不同,性格各异,姿态万千。能染指甲的凤仙花常借指青楼女子,花团锦簇的三角梅总是不肯凋落,荔枝与龙眼形态各异却常被相提并论,就连厨房中最常见的葱和蒜也有许多你不知道的故事,这也是作者的侧重点:植物背后的故事,人们在历史中赋予他们的意义。
北京郊区的农村也有许多这样的常见植物与果蔬。迎春、连翘、山桃次第开放,月季、紫薇、棣棠争奇斗妍,还有这个季节多姿多彩的打碗花,铺撒一地金黄的银杏,甚至那些路边小小的点地梅、斑种草,农家菜园里的茄子、豆角。可我从未想过它们背后的故事,城郊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渐渐切断了与土地、与植物之间的联系,能略识一两种植物已经不是容易的事情,更不要说深入的了解。花果枝蔓成了市场里的商品,而不是土地的产出。城镇化在这个意义上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的便捷化,还有去自然化。这样一本小书又把人们带回了自然之中,虽然是南方草木,但好像就是长在小时候北方家门口的一花一木,就是菜园子里的一果一蔬。
最为人称道的是一篇篇植物散文中所牵涉的文献量,旁征博引并不亚于学术论文,需要足够的案头功夫,然而读起来并不觉枯燥,清新的文笔让人如沐春风,加之活灵活现的插画,花果枝蔓跃然纸上。我想这便是真正的博物了,综古揽今,有纵向的渊源,也有横向的比较。色彩不重,笔墨不多,却让人看到博物不仅有身体力行,也有咬文嚼字。身体力行很难,咬文嚼字也不易,快节奏的生活中,安静的坐下来翻资料,查史书,寻着记忆的脉络,构造一副灵动的南方草木画卷,着实是件趣事,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作者为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旺镇小牛坊村书记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