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2018-04-26 15:51:00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窦艳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2016年考上大学生村官的时候,无意中了解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前是一个知青的事情,自豪而又彷徨。自豪于国家主席是我们村官的大前辈,彷徨于知青,一个对我来讲熟悉而又陌生的词汇,最初的认识是在历史课本里,知青从1955年开始出现,断断续续到70年代渐渐没了踪影。而让我深刻认识到总书记那段青春历程的便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真实、深刻。

  古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村下乡插队一干就是七年,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经历,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我们不曾了解过的青年习近平,更对我有一个很好的激励作用。

  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习近平总书记即便身处偏乡也没有失去对知识的渴求,读书成了他始终坚持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才来陕北带的重重的两大箱子里全是书,他不仅自己看,还给乡里的老百姓普及。那个时候书籍很匮乏,时间也很紧迫,他却利用劳作休息的时间来看书,也给乡亲们讲,让他们开阔视野,不断汲取知识充实自己,让自己不至于荒废时光。知青时代的青年习近平为我们青年一代作出了榜样示范,在生活的漫长篇章中,让学习成为青年的血肉,让思想铸造青年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他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他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他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他的自信心。正是总书记这种求真务实、贴近群众的良好作风,使得他的思想深深根植实践并对人民产生了深厚的情谊。总书记的七年知青生活为我们证明了实践的重要性,也为我们展现出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如今的我们,尤其是作为大学生村官,我们更应坚持实践的观点,让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根植于实践、为实践所检验、最后回归于实践;更应坚持将人民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不二法门,将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而不是停留在虚浮的表层。

  七年,在一个人身上留下了一生的烙印;四十年,成就了一个伟大的领导者。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人生中意义非凡的时光,我们也更加了解成功背后的辛酸历程,成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需要我们在充满坎坷的道路上不断砥砺前行。 (作者为重庆市荣昌区清流镇永兴寺村大学生村官)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