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 宾 >>> 王维峰 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铜山区委书记
嘉 宾 >>> 徐大勇 全国政协委员、连云港市政协副主席、市农科院院长
主持人: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 拓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3月10日,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铜山区委书记王维峰和全国政协委员、连云港市政协副主席、市农科院院长徐大勇走进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北京演播室,共话乡村振兴。
推动“五个振兴”,
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主持人:作为徐州市乡村振兴先导试验区,铜山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展如何?
王维峰:去年以来,我们积极响应号召,按照省委部署和徐州市对铜山打造乡村振兴先导试验区的定位,立足区情农情,系统谋划、示范引领、全域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取得进展。
我们成立区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设立5个专项工作组,制定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五方面十多个配套文件,形成全面发动、全力推进的良好态势,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农业强”,铜山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2017年入选首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今年初又被列为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村美”, 创新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万户集中居住“百千万”工程,打造“铜山典型”“铜山样板”,农村面貌得到明显改善。“农民富”, 去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395元、增长9%,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为1.77,显著小于全国、全省这一收入比。
徐大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做好规划、逐步推进,一任接着一任干。其次,要有一支好队伍,包括基层乡镇、村干部队伍和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第三,要通过产业融合吸引资金,这需要国家和地方制定政策,促进资金流向农村、留在农村,为农村发展提供支持。
整治人居环境,
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宜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农民福祉的重要内容。围绕让乡村“美起来”,如何做好文章?
王维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环境整治这个事,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要搞,标准可以有高有低,但最起码要给农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我们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第一仗”,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绘就一幅彰显铜山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坚持顶层设计、全域规划。按照铜山的区域位置、资源禀赋、现有村庄的基础特点,把全区1272个自然村分成三类:对100个基础较好的村,按照“十有”标准进行全面整治提升,形成百村示范;对1000余个基础条件一般的村,按照“六无”标准进行系统清理,实现千村整治;对四类重点群体和群众居住条件较差且改善意愿较强的村组等实施搬迁集中居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目前全区已有100余个村庄达到“十有”标准,8月底前1000个村庄基本达到“六无”标准,同步推进8镇10村集中居住试点,年底前部分项目完工上房。
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邀请由规划专家、乡土专家、群众代表参加的规划设计队伍,在不挖山、不填塘、不毁林的基础上,分类打造“产业带动型”“城郊旅游型”“文化保护型”“水乡风情型”“山村风貌型”“田园风光型”等不同类型村庄。
坚持夯实基础、标本兼治。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的短板,对垃圾、污水、如厕、出行等难题逐一攻关,坚决啃下困扰农村环境改善的“硬骨头”。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去年清理生活垃圾20多万吨,清理乱搭乱建40余万平方米,建立健全“户投放、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
徐大勇: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铜山规划到位、干部工作到位、资金到位,群众参与度高。这样形成合力,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从全省看,苏北各地发展还不平衡,受长期形成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等影响,对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还有一段距离。首先要解决规划搬迁的问题,让农民集中居住。其次,各类农村基础设施要跟上,除了改水、改厕等,还要解决农民的教育、医疗等一系列问题。
挖掘产业潜力,
为乡村振兴夯实腾飞基础
主持人:乡村振兴要抓住产业这个“牛鼻子”,铜山区基础好,如何做强支撑、让产业“旺”起来?
王维峰:铜山是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有近150万亩耕地,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全省最大的“菜篮子”基地,年粮食产量80万吨、蔬菜产量400万吨。把农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挖掘出来,乡村振兴就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农业产出质量更高。我们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形成优质稻麦、设施蔬菜、中高档食用菌、应时鲜果“四大产业集群”,南部设施蔬菜、西北部设施果蔬、“两河一湖”优质稻麦和丘陵山区高效园艺“四大产业板块”,以及米袋子、面案子、菜篮子、果盘子“四大产业融合体”。
深化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农业增值效益更大。走产业融合发展之路,是提升农业效益、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然选择。通过精深加工拉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全区形成果蔬、粮油、乳品豆奶和畜禽加工四大集群,聚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4家,22个品牌入选省级名牌农产品名录,4家企业进入全国农业龙头企业500强。
深化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让农民增收更多元。我们大力开展农业经营模式创新,探索形成“股田制”“公司+基地+农户”“订单种植”“全程托管”等农民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同步分享农业增值收益,全区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近3000家、家庭农场近1500家。“股田制”经营模式中,农民以土地入股,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零散土地并大块后,实际耕种面积提高了,通过规模化经营,产出效益也提高了。这样既增加农民收入,又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目前已发展到17个村2万余亩,10个经济薄弱村由此实现脱贫。
徐大勇:苏北经济相对落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农业产业化水平总体不高,缺少品牌尤其是大品牌,有的产业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实现农业产业化,地方要有特色产业,进而延长产业链。不同地区如何根据自身优势更好地推进一二三产融合,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