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石城县“请客不收礼”的乡风文明情况调研报告
2021-08-18 17:13: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礼尚往来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送礼习俗历史悠久,并遵循一定的规律与原则传承至今,中国人的一生历经出生、满月、升学、乔迁、结婚、寿辰、出殡等重大纪念活动,对应的宴席请帖也五花八门,请客送礼的风气深入社会人心并愈演愈烈,群众面临沉重的送礼经济负担。但是也有例外,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无论什么宴请都不送礼不收礼,在重礼且客家风俗浓厚的江西显得“标新立异”,突出的移风易俗成果,在全国县级层面都是乡风文明的一道靓丽风景。为此,本调研通过实地走访、个别访谈、文献收集等方式,对石城县“请客不收礼”这一特殊现象进行详细调查,究其原因进行一番探索与思考。

一、背景介绍

  1.移风易俗在乡风文明与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使命,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推动力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衣食住行已经不成问题的现阶段,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不仅要让农民“住上好房子、开上好车子”,还要让农民“过上好日子、活得有面子”,满足其精神需求。

  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一致追求和愿望,就是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渴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希望生活在和谐安定、协调有序的社会环境,盼望享受到现代化文明成果。通过移风易俗改变落后思想观念,主动摒弃陈规陋习,形成良好的乡风,能帮助农民树立发展信心,正确处理富脑袋与富口袋的关系,提高思想道德水准,凝聚人心、振奋精神,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乡风文明建设毫无疑问是乡村振兴的难点,而改变约定俗成的传统观念,颠覆性的移风易俗则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难点,要突破难点中的难点,既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发挥好先进文化、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

  2.乡风文明中移风易俗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40年来,乡风文明建设持续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继承传统、规范行为、凝聚力量的重要举措,收到了很明显的社会效果。但是,从石城县往全国来看,从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移风易俗来看,仍存在着一些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重视物质文明轻视乡风文明。乡风文明中的移风易俗由于周期长、见效慢、难考核,一些地方把它当作“虚功”“慢活”,不愿投入太多精力。

  重视政府主导作用轻视群众主体作用。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投入能力不足,集体经济没有自身积累,往往是政府量力而行地办一些具有民风民俗和文化引导的基础性工作,不注意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普及性小,没有发挥群众的主体责任和积极性,使乡风建设的空间越发变得狭窄。

  重视传统文化轻视先进文化。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观念的引导下,本意是在继承和发展上做文章,但由于缺乏理性研究,往往对传统文化进行任意剪裁,找不准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出现了一些偏差,忽视先进文化和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

  3.“请客收礼”之风的蔓延

  石城县2019年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0738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7328元,全县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7882元,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月收入1490元,农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仅894元,考虑到贫富差距的因素,作为“被平均”的中下收入家庭,普遍的家庭都达不到平均数字收入。

  尽管收入较低,送礼行为仍然存在攀比和就高原则,礼金势必会节节攀升,随礼也成为一种负担。据统计,80年代以前,份子钱占月薪的六分之一左右,比例虽在缓慢上升,但比较稳定,比如工人普遍的月薪是42元,份子钱为8至10元;80年代,工人的月薪是55元,份子钱20至50元;90年代,人均月薪从几十元增加到上百元,份子钱一般50元起,也存在能者多随;进入21世纪,最初正常水平的份子钱是100元,近五年,300至600元的红包只是薄礼,“财大气粗”的不乏1千起步。

  与此同时,不少青年人结婚,发请柬的对象越来越广,一些人不过点头之交、非亲非故,也会莫名收到请柬,不少人直言请客很大部分原因是为了收回礼金,如果收回的礼金与送出去的不对等,难免心理失衡。

  二、基本情况

  1.石城县基于“请客不收礼”的乡风文明建设突出表现

  为了解决乡风文明建设中尤其是移风易俗中存在的以上问题,石城县干部群众抓住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经过长达20多年的约定俗成和潜移默化,中央苏区全红县、纯客家县——石城县婚丧喜庆“请客不收礼”已蔚然成风。这一独特景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并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也成为一个全域旅游示范县城在乡风文明建设上的响亮名片。

  石城县“请客不收礼”新风尚作为乡风文明中移风易俗的核心内容,回答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问题:那就是物质文明与乡风文明并重,强化政府主导而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重视传统文化更要发扬先进文化、先进典型。

  2.石城县“请客不收礼”的发展进程

  通过对石城县各个乡镇的部分党员干部群众的抽样访谈,他们回忆二十多年前石城县和赣南地区的其它县一样,请客送礼之风盛行一时,民众婚丧嫁娶、搬家乔迁、生日祝寿等酒席繁多,而且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和攀比之风的兴起,送礼金额和酒席规模都大幅提升,群众诙谐的把收到请柬戏称为收到罚单。改变源自上世纪90年代末,社会盛行的送礼风气在局部悄然发生变化,个别乡镇开始出现“请客不收礼”的现象。

  “请客不收礼”的源头,目前民众普遍认为开始于石城县屏山镇长溪村。在公开访谈中,屏山镇长溪村原支部书记赖运根回忆长溪村大概在1992年上下,村民婚丧酒席开始不收礼,但没人记得清是哪一场酒席、哪个人家开始的。长溪村1997年成立祠务委员会,祠委会成员也带头“请客不收礼”,渐渐地村民也效仿。原石城中学校长刘化尧也回忆,在21世纪前后出现了一些乡贤,或是先富起来的人领头不收礼。然后被人效仿,逐渐地“请客不收礼”范围不断扩大,之后就渐渐形成了一个新规矩。公开资料显示,2002年至2006年时任屏山镇党委书记刘晓波认为当时屏山镇已经流行红白事项不收礼,刘晓波父亲做寿请客还被“告”到纪委,后来经查明确未收礼,方才服众。

  经过一个反复、渐进的政府与民众互动的过程,来自长溪村的新风,逐渐吹到所在乡镇、县城。根据赣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石城县民俗学者温涌泉的社会调查,石城县“请客不收礼”这一民风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渐变阶段:首先是请客收礼——争风请客、攀比收礼,其次是请客退礼——表示心意、先收后退,最后是不收不送——人到礼到、不再收礼。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也进一步巩固了不收礼不送礼的成果。

  从“请客不收礼”的时间节点来看,90年代至2007年为初期阶段,由屏山镇的长溪村逐渐向周边和县城扩散,当时的不收礼对象主要针对的是一些非亲戚;2008-2011年为其发展阶段,由县城向全县辐射开来,此时除了对非亲戚不收礼,对于联系不密切的亲戚也不收礼;成熟阶段大约在2012年以后,此时全县范围绝大多数地区对所有的宾客都不收礼,少数情况下至亲的礼物、礼金会收取。

  表1 石城县请客不收礼现象各阶段的主要情况

  [1]

  从“请客不收礼”的宴席类别来看,总体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扩大。2005年是祝寿、升学、开业等不收礼,2006年增加乔迁不收礼,2007年女儿出嫁也不收礼,2008年结婚也加入不收礼行列,2009年感谢亲友探望、慰问病(伤)也实行不收礼. 2010年办丧事不收礼,2012年后所有客宴皆不收礼。

  三、石城县“请客不收礼”的积极作用与成因

  (一)“请客不收礼”的积极作用

  有助于移风易俗、量力而行、节俭办宴,社会风气明显好转。请客不收礼不仅从经济上解放了主客双方,更形成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宴请礼仪之风,对促进良好政风党风,形成文明新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有助于纯洁关系、增进情谊、促进和谐,领导干部轻装上阵。领导干部以往赴宴与请客时,往往左右为难,如今既免去了不得不随礼的顾虑,也铲除了借请客之名行贿受贿的土壤,更好地保护了广大领导干部,为其卸下了思想包袱,促使集中精力开展工作、集中心思服务群众。

  有助于遏止腐败,纯洁党风、政风,干群关系明显好转。过去个别领导干部借请客之名受贿索贿,群众反映强烈,“请客不收礼”以后,干群之间不再因为送礼收礼而产生隔阂,党员干部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有助于继承与发扬客家精神。“山精山角落,新衫底下着。”谚语中客家人把旧衣服套在新衣服上穿,以旧衣保护新衣服,客家人素有艰苦奋斗、崇尚节俭的传统美德。“请客不收礼”不仅有效控制了宴请规模,节省了不必要的开支,更充分彰显了客家人热情好客、博大胸襟的客家精神。

  (二)“请客不收礼”的成因

  1.群众的主体自发行为,思想观念发生颠覆性转变

  “请客不收礼”归根结底是石城县群众自发的一种行为,由屏山镇一些外出务工人员和乡贤率先发起,自掏腰包向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提供免费酒席。石城县是一个离最近的市区都有近200公里的偏远山区小县,改革开放后农村人口主要的出路就是外出打工,即使到了现在依然是个人口流出县。外出人员向沿海城市等地短暂或长期移居,经济收入相对留守人员大幅增加,而在流入地消费结构受限,逢年过节衣锦还乡,为了显示身份地位,也为了慰劳乡邻和情感交换,颠覆性的出现请客不收礼的思想转变。与此同时,当地人认识到请客送礼越来越成为人情难题,今天你送礼、明天我收礼,互相攀比,增加了双方的经济压力,不如大家都不收不送、宴席从简,渐渐的“请客不收礼”也成为一种“攀比”,这次比的是好客大度和自觉主动地移风易俗的决心。

  2.客家文化习俗的继承与发展

  石城素有“闽粤通衢”“客家摇篮”之称,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客家先民迁徙的重要中转站、中华客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客家风情浓郁,客家民俗文化、饮食文化依然保存中原古韵,民风纯朴、热情好客是客家石城人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结婚嫁娶、乔迁大喜、满月过周,客家人总是喜欢邀请各方亲朋好友前往聚餐,宴请的最初目地并不是为了收取宾客的红包,根本目地是邀请亲朋好友前往相聚,共享喜悦之情,这种好客的风俗习气延续了千年之久。同时,不安现状、开拓创新也是客家精神的重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石城人弘扬客家人热情好客、勤俭节约的精神,勇于突破现状,塑造了“请客不收礼”新风。

  3.干群互动,政府因势利导

  石城“请客不收礼”风气的形成,离不开当地政府的积极引导、主动作为。20世纪末以来,石城县历任领导班子针对石城穷困现状,民风厉行节俭,极力推行置办酒席简单化,高频率大力度地对节俭办酒、请客不收礼行为进行规范引导,并出台规范文件,严禁党员领导干部借席敛财,明文要求县乡领导干部向纪委报告婚丧喜庆等事宜,并在申报表中郑重承诺“请客不收礼”,事后还需书面报送操办情况,接受组织审查。以石城县琴江镇为例,2015年4月收到县级印发的《关于领导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实行“两报告一承诺”的暂行规定》的通知,2017年3月收到县级转发的省纪委机关、省委组织部、省监察厅《关于领导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实行“两报告一承诺”的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说明》的通知,镇村干部(含村书记主任)及近亲属操办婚丧喜庆事宜,需向镇纪委监委填写事前报告单,作出不大操大办、不收礼的廉洁文明承诺,事后填写操办情况报告单,组织给出审核意见。根据书面统计,2018年琴江镇党员领导干部因为婚丧喜庆事宜向镇纪委进行“两报告一承诺”的有9例,2019年有8例,2020年有11例,2021年上半年有5例。

  文件的生命在于落实,在于较真碰硬、说到做到。1994年,时任大由乡党委书记廖某某超标办酒席,纪委在全县通报并处以每桌50元的罚款;2009年,县某局局长借宴席收受红包,被诫勉谈话等等。2009年至2011年任职石城县委书记缪兰英了解到石城不收礼的广泛基础,曾在全县领导干部大会上一再要求各级干部净化风气,打响消灭“请客收礼”的攻坚战。

  纪检监督部门、广大群众切实发挥监督作用,对大操大办、请客收礼的党员干部严肃追究责任。通过县乡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促进了移风易俗、民风转变,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请客不收礼”的良好社会风气。

  4.相对封闭独立的地理人文环境

  石城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东北部,位于赣州、抚州和福建三明、龙岩四市交汇处,距离最近的赣州市区都有近200公里,四周山岭环绕,山地面积占89%,因"环山多石,耸峙如城"而得名石城。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对人文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石城处于相对独立的社会,石城人和外县、市的人通婚较少,与外县往来人情也相对较少,在县域范围内,移风易俗容易形成流行态势,有助于“请客不收礼”风气的形成。

  四、石城县“请客不收礼”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通过对多位干部群众的访谈,以及实地调查,我发现石城县“请客不收礼”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经过二十多年的约定俗成,请客不收礼已经成为整个县的主流意识,但县内极个别区域仍存在收礼或反弹收礼现象现象,尤其是靠近宁都、广昌、瑞金、宁化、长汀的个别村,和外县亲友往来更频繁、习俗更近,存在受对方收礼习俗同化的趋势。石城县高田镇偏远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直言,在县城请客一般是不收礼,但在本村办席请客的部分村民直至今日依然收礼。而对于因为求学、就业、婚嫁等原因与外县有请客收礼往来的年轻人,因为随过礼,请客时大多也会针对个人进行收礼。

  2.尽管不收礼,有相当一部分请客主人好面子、摆阔气,大操大办,宴请人员明显过多,普通婚宴可达50桌,本人作为一名乡村基层干部,甚至亲身见过当地干部婚宴(男女方双边)桌数可达80桌。另外,按照石城当地结婚普遍不收彩礼的习俗,男方除了要购置金银首饰、支付大额改口红包等,最大的支出便是承办双边的酒席费用,待婚群众请客压力不小。

  3.宴请名目依然过多,若有人因为患病或意外受伤,按照当地客家习俗,伤病治愈后一般会办中小型宴席,以庆贺伤愈与感谢亲友探望,医药费和办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另外,不少信佛群众不仅花费上万请僧人居家念经达数十天,念经结束时还会举办数十桌的斋宴,本人作为一名村干部,也见证过类似宴请。

  4.宴席浪费越来越严重。酒宴主菜一般有 13 个以上,且一般90%为荤菜,菜量偏大,膳食搭配不科学,客人因为不随礼也不好意思打包剩菜,造成浪费。不少客人不赴宴却不提前告知主人,特别是丧事宴有的多达三成左右的客人不赴宴,造成浪费。

  5.党委政府有关监督管理部门监督落实不够,部分干部认为“请客不收礼”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规矩,对领导干部“两报告一承诺”的贯彻落实有所放松,事前事中管理不严、事后审核也存在走过场的现象,导致部分领导干部及其近亲属操办婚丧喜庆事宜蒙混过关,部分人不向组织报告或不如实报告,部分人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较为严重。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建议

  1.官方媒体与民间协会组织应借助电视广播、新闻网络等工具,加强对石城全域县城“请客不收礼”的宣传报道,不仅要鼓励当地干部群众保持良俗,更要把这种移风易俗的乡风文明新风尚推向全国,惠及更广大的人民群众。

  2.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继续促进纪检监督部门、广大群众切实发挥监督作用,强化监督惩戒力度,落实“两报告一承诺”,决不允许党员干部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中阳奉阴违、破会良好社会风气。

  3.有关部门加大移风易俗的宣传力度,引导科学信教,加强殡葬管理。餐饮协会引导餐饮业推出一些更能体现石城客家特色、分量更少、膳食搭配科学的酒宴菜肴,鼓励光盘行动。

  4.倡议广大群众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改革创新、移风易俗的精神:继续坚持移风易俗、量力而行,减少举办不必要的宴席;推崇宴席规模从小从简,避免高档菜肴;明确告知赴宴与否、几人赴宴,避免浪费:保持带头不送礼不收礼,减少金钱客套、增加真情实意。

  作者简介:

  李家明,男,1993年11月出生,吉林大学图书情报硕士研究生,江西省委组织部2019年定向选调生,201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赣州市财政局机关党委四级主任科员, 2019年10月至今入村任石城县琴江镇兴隆村主任助理。

  [1]黄柏清《对江西省石城县请客不收礼新风尚的调查及思考》,环球市场信怠导报,2016年第45期第141页。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