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的2018年3月5日上午,全国人大代表、来自贵州省赤水市的苗族姑娘杨昌芹以一身苗族盛装出现在两会的“代表通道”上,当时她手里拿的,是手工制作的竹编水杯,热情地向大家介绍家乡的传统工艺。“竹编是我热爱的事业,我要用它编织出乡亲们的小康之路。”杨昌芹说。
身为一名90后,杨昌芹是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她从自己的经历出发,一直关注促进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杨昌芹从小就有个犟脾气,2007年从印江民族职业技术学校幼师专业毕业后,她接触到了竹编。看着一根根竹子在经历刮青、破竹、起篾、染色、煮篾、拉丝、编制等工序后,成为精美的竹编工艺产品,杨昌芹很感兴趣,于是投身到这一行。十余载春秋交替,她见证了赤水百姓种竹、用竹、卖竹,见证了漫山翠竹逐渐成为富民强市的产业,见证了蕴藏万亩竹林的自然宝库逐渐成为“生态宝藏”,也见证了自己手上的水泡磨破变成血泡、血泡磨破变成伤疤。凭借这股韧劲,杨昌芹成长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推出了竹丝扣瓷、竹编书画、竹编灯饰、竹编提包、竹编配饰、竹家具等各具特色的创意产品。
“竹编作为非遗项目,既是文化也是产业。”杨昌芹说。她相信,有了致富的本领,竹乡的乡亲们必能依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2012年,杨昌芹成立了牵手竹艺公司,“我给公司取这个名字,寓意就是要牵手更多人,努力发展竹编技艺。”杨昌芹说,“我的目标是,通过将竹编产业化、品牌化,用市场养活竹编,用文化提升市场,让竹编惠及更多群众,用非遗竹编编织美丽乡村。”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杨昌芹以带动群众就业、解决群众所需所想为目标,带动上下游近万人从事竹编相关产业。2021年,杨昌芹的公司产值超过1000万元,拥有34项注册商标,12项发明专利,多款产品被列入国家级扶贫产品。
随着赤水竹编的市场大门越开越大,村里的竹编手艺人也逐步多了起来。杨昌芹表示,“通过学习竹编工艺,以前的‘留守妇女’变成上班族,每个月不仅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还能兼顾家庭,收入提高了,好日子有了盼头。”
杨昌芹还一直关注非遗传承和发展,所提的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关注。令杨昌芹鼓舞的是,去年,中国与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这对包括竹编在内的非遗保护和传承,是一大利好,”杨昌芹认为,目前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技艺以及产品还没有形成品牌,缺乏规模效应。“传统手工艺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就要开发出更多适合生活应用场景的产品。”
“今年两会,我还会带一些竹编工艺品上会,继续就做好非遗传承提出建议。”杨昌芹说,她认为,应该通过产业基地的建立,整合技术资源,完善培训体系,打通产销渠道,塑造文创品牌,开拓出更大市场,让非遗传承和乡村振兴更好地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