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新华社发(陈熙 摄)
赏析:
陶渊明(公元365—427),东晋大诗人,名潜,浔阳柴桑(江西九江)人。曾任江州祭酒、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有“不为五斗米折腰”之美誉。其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往往隐寓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同时抒发了对人生苦短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内在的哲理成分。代表作有《饮酒二十首》等。其诗艺平淡爽朗、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是“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
《责子》是诗人创作的一首五言诗。
此诗作于陶渊明四十余岁时。诗中责备儿子们不求上进,与自己所希望的差距甚远,勖勉他们好学奋进,成为良才,流露出诗人对儿子的骨肉深情,反映了诗人对后代的殷切期望。此诗先说自己老了:“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被”同“披”,覆盖;后一句说自己肌肤松弛也不再丰满了。然后以调侃的方式写儿子不中用:“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总写五个儿子不喜读书,不求上进。下面分写:“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舒是老大,十六岁了,却懒惰到无人可比。“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阿宣是老二,行将到了“志学”年龄十五岁了,就是不爱学文章。“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雍、端两个孩子都十三岁了,但不识数,六与七都数不过来。“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通子是老五,快九岁了,只知贪吃。“垂”与前“行”义同,都有将近的意思。作者将儿子一一数落了一番后,感到很失望,说“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意谓:假若天意真给了你这些不肖之子,那也没有办法,还是喝老酒打发时光吧!
全诗感情深厚率真,语言风趣幽默。诗中儿子的缺点似是被夸大了,漫画化了,在叙说中又采用了一些有趣的修辞手法,体现出作者下笔时的那种又好气又好笑的心情。诗的构思总体是诙谐的,作者不是板着面孔在说教,而是出于戏谑之笔,又显出一种慈祥、爱怜的神情。
然而,陶诗或又并非如此简单。老作家陈翔鹤发表于1961年第11期《人民文学》上的历史小说《陶渊明写〈挽歌〉》,详叙晚年陶渊明发妻早逝,儿子憨厚而躬耕南亩,远避世俗,虽凄苦却自在的生活,并自写挽歌与自祭文,以参破俗尘、等闲生死的“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收束。外表清静,却内心炽热,恰好印证诗人对世俗红尘的抑郁和不满。上析《责子》诗也有此类倾向,表面用诙谐的手法写对于儿子庸怠疲懒、不谙世事的失望,深层解析会发现“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的无奈与苍凉,是另种手法的现实描写。
(李建东,南通大学教授,南通市楹联学会副会长,南通市诗词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