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这是惠州市惠阳区2006年大学生村官的考录比。五年后,这个比例刷新为67∶40。
惠阳只是缩影。
自2005年起,在中央《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政策号召之下,一股“大学生村官热”开始席卷神州大地。这股热,热在国家政策的倾斜,热在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也热在学生就业意向的转变。
经年间,大学生村官选聘“进口”逐年扩张,大批高素质人才扎入农村。与此相伴的新课题也无法避免地出现了:随着大学生村官就业合同的一批批到期,他们的就业出路在何方?《南方》杂志记者来到大学生村官数量规模相对较大的惠州,试图探寻一剂解决出路问题的良方。
1142人的饭碗问题
2006年7月在惠阳区淡水街道红星社区报到,2012年7月合同期满,杨小容在任职大学生村官的6年间,从未担心过自己的出路。“我算是个幸运儿,赶上了惠阳选聘第一批大学生村官的特殊政策。”杨小容告诉记者。
原来,率先在惠州探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惠阳,于2006年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选聘19名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由于起步较早,尚无规律可循、政策可依,加之社会回应寥寥,惠阳一次性大手笔地给出了19个事业单位编制,即第一批大学生村官相当于镇属事业单位干部,岗位设在农村基层,服务期为6年,期满后即可调动至镇属事业单位任职。
也就是说,惠阳第一批19名大学生村官,就业“兜底”了。合同期满的杨小容,顺利进入淡水街道党政办,目前已任职8个月有余。“感觉很安心,有保障。”她说。
然而,惠州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村官,并没有这颗“兜底”的定心丸。
由于乡镇一级的事业单位编制相当紧缺,同时按照中央出台的有关文件精神,大学生村官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以聘任制形式进行使用,因此自2007年起,惠阳“事业编”的定心丸不再有,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问题被真正摆上了台面。
截至目前,惠州在职大学生村官1142名,已有224人合同期满,去向已定。据目前统计情况来看,这224名大学生村官人人有出路,具体分为五类:137人继续留任,4人当选村“两委”干部,25人考取公务员,41人考入企事业单位,16人另行择业,1人继续深造。
“解决剩下1142人的‘饭碗问题’,将是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们致力于攻克的难题,惠州有压力,也会想办法。”惠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江远波说。
记者从惠州市委组织部了解到,为拓宽大学生村官的出路渠道,确保留得住、出得去,惠州一方面通过待遇、事业留人,储备一批高素质的后备干部队伍,一方面努力搭建开放平台,鼓励大学生村官自主择业,实践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