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大学生村官赵新平(右)和村民王营合影。下图:王营用6年时间创作的《希望田野上的追梦人》书稿。程 鹏摄
2014年3月1日,对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曹镇乡银王村的大学生村官赵新平来说颇有意义,过完这天他就整整在银王村当村官10年了。10年里究竟干了多少活?跑了多少路?他已经记不清了,但银王村村民王营却替他记得清清楚楚,从2006年起王营就开始围绕赵新平在村上开展的工作写了六大本近10万字的“报告文学”——《希望田野上的追梦人》。
一位初中毕业的农民为何会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创作,他们之间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他的精神唤醒了我的写作梦”
2月28日,记者来到王营家采访时,他从几个文件袋中拿出自己视为宝贝的六大本手工装订的本子。记者数了一下,大约有230页,总字数在9—10万字左右,每本文稿和封面上的标题均为手写。文稿的标题是《希望田野上的追梦人》,主人公只有一个人——银王村大学生村官赵新平。
“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很打动人心,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那种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的精神,在我的心灵深处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正因为如此,激发了我的写作念头。”
从2006年开始,王营写下了关于赵新平的第一个字,接着又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希望田野上的追梦人》的大部分文字。“其实不是我在写新平,而是新平身上的一些东西像动力似的推着我要写他。”虽然花费了近6年的时间,王营对文稿里的内容仍记忆犹新,对赵新平的一点一滴说起来都头头是道。
然而,在创作的最开始,赵新平对此却一无所知。即便他俩白天还一起在生姜地里干活,王营也没有告诉赵新平写作的事儿。只是每天干完活后,王营都会写作到深夜。王营说:是赵新平身上的一股子精神唤醒了我沉睡了40年的写作梦。
村民送锦旗感谢“村官办”
67岁的王营,初中毕业后就一直在家务农,但在他的心中一直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这份渴望在赵新平成为河南平顶山首批招募的大学生村官后变得更为强烈。赵新平为村民做的一点一滴被王营看在眼里,记在心头。随着赵新平工作开展的越来越多,王营心中的想法和素材就越来成熟,于是他酝酿了一项“大工程”——写一本关于赵新平的报告文学。
“他是一个忠诚肯干、吃苦耐劳、不图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生活俭朴、工作扎实、忠诚可靠、事事领先的人。”王营在《希望田野上的追梦人》中,多次提到他眼中的赵新平。
而村民们对赵新平的看法,通过王营书稿里第101页记录的“送锦旗”的事儿可见一斑。“2006年12月22日,在赵新平工作将近三年之际,银王村50多名村民在瞒着他的情况下,将一幅2米长,1.5米宽,写有‘感谢湛河区党委政府给银王派了一位好村官赵新平’的锦旗送到了湛河区村官办负责人手中。村民们说,这么优秀的大学生村官,是区党委给咱派来的,咱老百姓应该很好地感谢一下。”
把实事做到村民们的心坎里
采访那天,记者看到并排坐着的赵新平和王营,便开玩笑地说:“这样看,你俩还挺像父子呢。”赵新平听后笑着告诉记者:“我在这工作10年了,早已经把银王村当成自己家了,村里2000多口人的情况没有人比我更熟悉的了。但,他们那次送锦旗的事,我还真是在接到区里电话后才知道的。而营叔写的这些东西,我也是后来才得知。咋说呢?一是欣慰,觉得这是村民对自己的认可;二是感动,营叔这么大年纪了,还熬夜写这些东西,十分不容易。”
赵新平心疼的是王营创作的不容易,而赵新平自己的付出和不容易都让王营捕捉进了文字里。
王营的文稿,正是围绕着赵新平每一天的工作展开的。在文稿《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中,王营记述了赵新平为当时银王村四组七旬村民王付然筹款新建房屋的事;还有2005年6月22日,赵新平冒大风为村里孤寡老人到平顶山市爱心超市领东西的事;2010年,为帮助村里一名精神病患者完善报销手续,在平顶山和鲁山县跑了六个来回的事……这些本来不应该赵新平亲自跑的事为何都是他来操办呢?对此,赵新平说:“那些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有些还有残疾,难道要让他们自己跑吗?”
为别人的事来回跑,那么,对于赵新平自己家的事呢?2005年4月赵新平女儿出生时,正是秸秆禁烧的关键时刻,赵新平是在地里度过的;2005年5月26日凌晨2点多,也是在秸秆禁烧的情况下,妻子给赵新平一连打了5个电话都没有接,第6次他听到女儿上吐下泻的消息后,为了不耽搁第二天去市里开会,硬是等开完会后才赶去医院看女儿的。
“他在父母面前是一个‘不称职’的儿子,在妻子面前是一个‘不称职’的丈夫,在女儿面前是一个‘不称职’的爸爸,可在银王村民面前,他是一个称职的优秀干部!”正是在“称职”和“不称职”中,让王营和银王村村民心中的赵新平比亲人更亲。
王营在文稿中写道:“我把一直埋没在下面,默默无闻、扑下身子、狠抓猛干的赵新平发掘出来,像这么优秀的村官不能只有银王人知道,他把青春的热血和爱洒向他深爱的这片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