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的陈佳星给自己的人生选择了一条“吃苦”的路。他剃掉了一头时髦的黄发,放弃了因专业课成绩全校第一获得的保研机会,决心去“最艰苦的基层”干一番事业。
他拥有两张“毕业证”,一张来自天津理工大学光电与信息专业,而另一张由一所特别的学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颁发。
和陈佳星一样,来自天津19所高校的55名“青马工程”首届毕业生近日已通过为期两年的培训。这些年轻人全部志向奔赴基层一线,到最困难的地方让自己的青春岁月淬炼成金。
培养一批青年政治骨干力量,是天津市委对“青马工程”的定位,其根本目标是在新时代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突出一个“干”字,是“青马工程”的一大亮点。为期两年的课程中,包括了理论培训、实践锻炼、日常培养三大类32个模块的具体任务。
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担任了“青马工程”第一堂理论课的主讲老师。李鸿忠与学员互称同志,坦诚交流。他希望大家扎根基层,努力做一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者。“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核心在‘者’,落脚点在于实践。”李鸿忠说,做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重要的是看干得怎么样、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如何。要真学笃用、忠诚践行马克思主义,将其转化为工作实践当中的具体招法,解决一个个现实问题。
最具特色的是,为每名学员制定了累计两个月的基层锻炼任务,让他们分赴天津市内相对艰苦的27个涉农街镇开展实践锻炼。团天津市委书记王峰表示,这是为了把农村这片广阔天地作为学员接受考验、增长才干的大舞台,每个学员都有相关街镇党组织书记担任实践导师。
目前,天津“青马工程”已初步形成以在校大学生骨干为主要对象,以政治塑造、实践育人为重要导向,集入口管理、课程教学、基层锻炼、跟踪培养、有效使用等为一体的完整工作体系。
当“青马工程”招生启事贴进校园时,陈佳星看了“有点懵”,用他自己的话说,“搞不清将来是要干什么的”。启事中一段写道“要去最艰苦的地方锻炼”,这个在甘肃农村长大、大学期间又投笔从戎去湖南当过兵的青年觉得,没有什么扛不过去的苦。
2016年,他跟所在的部队参加了抗洪抢险,始终冲在一线,“每天蹚过湍急的水流,把困在房子里的老人和孩子背出来,送到救生艇上”,皮肤被脏水泡得发白,他也没觉得有多苦。两年间3600多小时背着枪站岗、巡逻,除夕也不曾回家,让他体会到平凡工作的伟大,“日积月累才是磨炼”。
回到校园,陈佳星是班长、学霸,是同学眼中的“明星”。然而毕业后,他放弃保研选择去天津经济较落后的宁河区当一名基层工作者,他坦言是“青马工程”让自己从小保家卫国的志向找到了施展的天地。“从老家考上大学时觉得先要跳出农门,想着将来可能找个技术研发工作挣点钱”,陈佳星觉得现在心中的世界更开阔了,“不是只盯着工资,或是优越的条件,而是要干出一番事业”。
“青马工程”的学习和实践经历,让陈佳星对“伟大”有了新的体会,“怀揣着甘于平凡的心,用当兵时磨炼的‘看门’精神扎下去,为一方百姓做点事情”。
一心想当教师的李静贤,通过笔试、面试等考察从天津市133名优秀大学生中脱颖而出,成为“青马工程”的一员。她重新设计了自己的人生规划,“建设服务基层和当一名基层老师一样,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
实践期间,恰好赶上村级组织换届,她和工作人员一起每天5点半就下到村里,挨家挨户送选票,给老百姓解释清楚“村组织选举到底是在做什么”。北方农村的烈日灼人,李静贤第一天脸上就晒掉了一层皮。村民倒是很喜欢这个热情的女大学生,跟她说了心里话:“我有困难时能帮我一把的,有好政策能想着我的,我觉得就是好干部。”
谁都没想到,李静贤成了与村民沟通的“调和剂”。这个姑娘每次一进老百姓家门就甜甜地喊着“大爷、大妈好”,村民一见是个小姑娘便没了脾气。一来二去,她成了村里的“国民闺女”,舍不得她走,有的老大娘拉着她手说,“盼着你大学毕业再回我们村里来”。这让她更体会老师总跟她说的一句话,“给老百姓解决问题,就是要把他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
回到学校,她反复问自己:“如何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她觉得自己在一次次实践中找到了答案,“要让老百姓从‘青马人’身上感受到热量,自己则在百姓的口碑中体现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