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五四前夕,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表彰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者。有3位乡村干部光荣入选。他们是:立克拢拢、邱瑞麟、谭翊泉。
时代为青年创造舞台,青年在时代中实现自我。让我们来看一看3位获奖人的“青春故事”。希冀激励更多的年轻人把基层作为最好的课堂,把实践作为最好的老师,把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把对中国梦的追求化作一件件身边实事,用一往无前的决心翻山过坎,唱响更充实、更温暖和无悔的青春之歌。
立克拢拢:
肩挑背扛,为山村铺就一条“网红路”
初夏的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民主镇雪峰村很美。原始森林、河谷瀑布、羊群牛群,还有一条“网红路”。“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的水路九连环……那你知道,我们村的山路有多少个弯吗?”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民主镇雪峰村党支部书记立克拢拢卖起了关子。
记者猜不出,他揭晓了答案,“仅850米长的路,有足足24道拐!”
记者上网一搜,光看图片,这条路就极富视觉冲击力。而立克拢拢随后的一句话,又给记者带来更强烈的心灵冲击,“这条路,是我们一点点啃出来的!”
立克拢拢在牛舍喂牛。
雪峰村位于大小凉山深度贫困地区,山高路险,村民过去外出,或趟河或爬山,没有一条好路可走。“要致富,先修路”,道理谁都懂。问题是怎么修呀?村路破到连修路设备都运不进来。
立克拢拢先前在成都创业,买了房还安了家。过年回家时,看到泥泞的路、破旧的房、困苦的乡亲,心里很不是滋味。2015年,他卖掉公司和房产,带着积蓄返回家乡、带领村民养牛。2016年10月,他当选村党支部书记,“那年我才25岁,大家都喊我‘小书记’。但小书记也是书记,我得站出来!”
不信邪的立克拢拢,努力争取项目资金,反复实地勘察、调整修路方案;尤其是西宁湾村民小组的路,烂到摩托车都上不去,被老百姓嘲笑是“稀泥湾”。立克拢拢牵头组建党员攻坚队,采用最原始的“人力拉车”法,肩挑背扛,把一车车建材“拉”上去。
努力换来的是硬化路一段段的延伸。2020年,13.6公里的通村公路全线硬化,路面拓宽到4.5米。有人第一时间拍下西宁湾村民小组“24道拐”完工的照片发到朋友圈,一下子就火了。大家都夸,新“马边一景”诞生了。
雪峰村的“网红公路”
打通了村民生产生活的“最后一公里”,立克拢拢又带领党员干部走村入户,大力宣传扶贫惠民政策,动员群众实施住房建设项目。全村先后实施彝家新寨建设84户、易地扶贫搬迁建设52户、其他形式住房建设83户,安全住房覆盖率达100%;全面实施电网、饮水、通讯改造工程,实现了“四通”。
脱贫致富,产业是关键。在广泛听取党员、贫困户意见,借鉴各地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雪峰村确立了“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思路,发展牛肉养殖专业合作社。2017年,雪峰村顺利脱贫。
致富路子宽了,外出务工的也纷纷返乡了,村民曲摩石者办起生猪养殖家庭农场,欧其石布养肉羊,吉克五甲开小买部,吉那不者买大货车跑运输……个个干劲十足。村集体年收入也达253万元。
“今年是建团100周年,在这个特殊意义的年份,能摘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是我人生的一大‘高光时刻’,是莫大的肯定和鞭策!” 立克拢拢很庆幸,能在最值得奋斗的年纪选择回村。他的“高光时刻”都源于7年前那个返乡的决定和一路上没有停歇的脚步。
“现在当然不是歇脚的时候!”对于雪峰村的未来,立克拢拢有着自己的打算,“做大做精肉牛、肉羊两个养殖品牌;依托镇白竹产业基地,扩大白竹种植面积,发展竹笋加工业;持续加强基层治理,推动移风易俗……”
从山顶俯瞰“24道拐”,像是24个“Z”字。中间还有一道瀑布,穿路而过,如同一条银白色的蛟龙,行走在青山翠柳间,蜿蜒在大山中。立克拢拢说,当地群众管这片景叫“蛟龙出海”,寓意着雪峰村的未来不可限量。
本报通讯员 许兵 本报记者 刘凤双 聂伟
邱瑞麟:
找到了初心,就找到了工作的“靶心”
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曾是国家重点扶贫县,也是海南省唯一的深度贫困县。在偏远落后的白沙山区,邱瑞麟从大学生村官到扶贫专干,再到阜龙乡党委组织委员,一干就是8年。
不管身份如何改变,“让乡亲过上幸福生活”的初心始终没有变。
邱瑞麟(中)入户走访调研。
阜龙乡地处白沙县东北部,截至到2016年,贫困发生率达14.7%。也正是那一年,一次入户和村民聊天的经历,让邱瑞麟找到了初心,找到了工作的“靶心”。
“大哥,您一天忙完,都去哪耍耍?”邱瑞麟像个好奇宝宝一样问道。那位村民大哥愣了愣,而后苦笑道:“身上没有钱,家里底子也薄,哪还有心情出去耍!”村民回答时,无奈的语气,配合上落寞的眼神,让邱瑞麟的心被深深刺痛。他在电话里告诉记者,自己就是从那一次,开始正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开始认真琢磨如何能让乡亲们过上幸福生活。
2017年,邱瑞麟担任阜龙乡扶贫工作站长。用1个月时间,他走遍了全乡所有村组。走访中,有群众向他“倒苦水”:一年到头净瞎忙,费大力气养的牛、小龙虾和蜂蜜,多数都因为卖不掉,砸在手里了。于是,邱瑞麟牵头制定“消费帮扶 爱心助农”大集市活动方案,定期组织各帮扶单位、爱心企业、热心市民采购,解决了群众农产品销售难。
精准是扶贫工作的第一要义,扶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邱瑞麟每道工作流程都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早出晚归不着家是常态。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认真调研分析,他拿出的《阜龙乡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阜龙乡扶贫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等文件,受到领导的认可,推动了阜龙乡脱贫攻坚工作扎实开展。2020年,阜龙乡628户建档立卡户退出,3个贫困村全部摘帽。
摘帽后的乡村如何打开振兴新局面?“不能出现返贫现象,一个都不能有。”邱瑞麟更忙了,贫困边缘户开展动态监测,抓产业发展,制定就业帮扶“四个一批”工作法,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了就业需求大排查,组织系列“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千方百计动员群众外出务工,拓宽增收渠道。村民符景力的妻子患病,邱瑞麟主动打电话劝他回家,“哥,你要不要回村里发展?” 还积极联系,帮对方找到一份学校保安的工作,“我现在上班工资,下班种橡胶,还方便照顾媳妇,比以前在外打工强多了!”符景力高兴地说。
“以前,我们带村民去种苗,我们种,他们就站边上看。现在很多群众不但埋头种,还到处寻找好种苗。”让邱瑞麟最欣慰的是,多年的帮扶,群众的志气还是“立”起来了。
“荣誉不仅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也为我踏上新的赶考路赋能!”获得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邱瑞麟笑着说。他将继续用辛苦指数换取乡亲们的幸福指数,以红色旅游和生态高效农业为抓手,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刘凤双
谭翊泉:
7年打拼,为村子送上“三份大礼”
5月初,走进江西省武宁县官莲乡东山村驻村第一书记谭翊泉的办公室,桌上一摞摞日记本分外醒目。7年里,他写下了40多万字的扶贫日记,一页页、一行行,记录着他的驻村点滴,也见证了他送给东山村的“三份大礼”。
谭翊泉(左二)介绍蔬菜种植技术。
2015年,30岁的谭翊泉作为扶贫队员来到东山村,翌年接下驻村第一书记的重担。这是个省级贫困村,全村406户1568人中,有40户124人是贫困户,全村90%以上的村民住的还是土坯房。
“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地上摆了10多只锅碗瓢盆。” 谭翊泉回忆说,入村后不久的一个雨天,他到贫困户李正英家走访。李大娘的老伴身患癌症,半倚在墙角一动不动。谭翊泉想扶老人家上床休息,结果一摸被褥,全湿透了。“老伴这辈子最大的心愿是能住上几天不漏雨的房子。”李正英吐露心声。
“让李大娘一家早日住上新房……”在当天的驻村日记中,谭翊泉这样写道。按照当时的政策,危房改造需集中申报,要等上大半年手续才能批下来。怕老人身体等不了,谭翊泉和时间赛跑,在相关部门间跑了8次,筹了5万多元。2个月后,李正英家的新房就落成了。
如果说危房改造是谭翊泉送给村民的“见面礼”,修路就是他捧上的“第二份大礼”。
东山村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村民出行得“坐船、翻山再乘车”,去一趟县城要7个小时。谭翊泉尝试在“水上架路”,一开始用土坝铺路,可土坝立不起来;又换成大石头填充,但水深的地方,石头一丢下去就被冲走了。再后来,采用钢管打桩、再填石块的办法,路才一米一米架了起来。
一条200多米长的路,架了整整2个月。通路那天,一位村里的老党员拉住他的手,高兴地像个孩子。此后几年里,谭翊泉先后改、扩建道路12.8公里,把整村路网都连起来,把高速服务区直接引到村里。2017年底,东山村成功脱贫摘帽。
“脱贫不是终点,一定要让乡亲们的口袋鼓起来!” 本可以回原单位的谭翊泉,被村里的党员联名挽留下来。他为乡亲们送上了“第三份大礼”。
东山村紧临庐山西海,发展乡村旅游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谭翊泉想打造“庐山西海滨湖第一村”。没想到,村民们不支持,“听上去就不靠谱!”
村里老人多,思想工作不好做。谭翊泉“曲线救国”,借着乡里举办农民运动会的契机,邀请一些在外工作的年轻人回村参赛,把自己的构想讲给他们听,再由他们回家做工作,局面慢慢打开。村子建起苗木、蔬菜、葛根产业示范基地,成立乡村旅游公司,募集资金5000万元推进整村田园综合体建设。
“旅游产业串线,瓜果花菜连片,民宿错位发展,鱼虾活跃水面”。 201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不足2400元,村集体经济负债累累。2021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8万元,集体经济收入52.3万元。
既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村子还成立了“公德银行”,量化打分,表彰村民的文明行为,推进乡风文明。村里还首创了“公德贷”,把村民的公德积分还与当地银行的信用分“接轨”,“信用好,借钱更容易!”谭翊泉说,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对他来说代表着沉甸甸的责任。自己接下来要准备“两份礼”送给东山村,“一是打造庐山西海滨湖第一村,二是申报全国文明村镇。希望自己能早日送礼成功!”
本报记者 刘凤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