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团系列观察三:田头人才怎样“厚土培植”
2023-05-12 09:30: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盐源县科技特派团团长谢红江有不少头衔,不过,他最喜欢老乡们喊他“谢老师”。因为高原苹果,谢红江结识了盐源县众多果农,他在果园授业解惑,亲手带出了一批批“徒弟”。

  和谢红江一样,国家科技特派团专家们坚持“带土移植”“厚土培植”的理念,把田野作为课堂,既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把新技术、新技艺传授给农民、当地农技员,赢得一声声“老师”的尊称,帮带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可持续的“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

  就地收徒培育“土专家”

  蜜桃是甘肃省秦安县重要的“土特产”,全县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今年春天,刘坪镇万亩桃园里,有两位“土专家”备受青睐,他们帮果农修剪树形、嫁接新品种、防治病虫害。“身边的专家”让果农倍感方便。这两位“土专家”就是邓成来和邓林,而他们的师傅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秦安县科技特派团的专家们。

  秦安团入驻秦安县后建立了示范基地,桃产业组与县果业局联合组织成立技术服务队,以示范基地为依托培训农民技术员,带徒弟。桃产业组组长是甘肃省农科院林果所研究员、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兰州综合试验站站长王发林,他带领专家在邓成来、邓林的桃园开展了宽行密株、长枝修剪、旱地桃园垄膜保墒集雨等技术试验示范。通过专家们的培养帮带,两人的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去年底,邓成来晋升为农民高级农艺师,邓林晋升为农民农艺师。

  科技特派团把在当地带徒弟作为科技帮扶的一项重要工作。专家们把技术教给当地的农技员、农民,既示范给他们看,更教会他们干,让他们成为当地的“土专家”。

  自担任重庆巫溪团团长后,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重庆综合试验站站长、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黄振霖,每月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扎根在巫溪的田头。巫溪马铃薯主要面临品种退化、脱毒种薯普及率和质量不高等问题,科技特派团从全国筛选25个品种引入巫溪。试验全过程,黄振霖以身作则,设计试验地块、播种、出苗调查管理、病虫害调查与防治、测产都亲自上阵。

  黄振霖教徒弟很上心。重庆是马铃薯晚疫病的高发区,“7天不防,全部死光光。”黄振霖苦口婆心告诉农户打药要因时制宜,第一遍打保护性药剂,第二遍视情况打保护性或治疗性药剂。在地里,黄振霖拿过他们的农药机,把喷头歪过来冲着叶子背面,示意他们不要蜻蜓点水,叶子两面都要打到。黄振霖教得细,徒弟们也听得认真,成效也不错。尖山镇大包村孟林、家庭农场主李敬友、塘磺镇返乡青年谢进轩都是她的“名徒”。谢进轩种马铃薯在当地小有名气,已有客商慕名求购。

  传授真经培养“带头人”

  最近一年,贵州省织金县食用菌竹荪研究中心主任李启华的业务能力、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已成为织金县食用菌竹荪产业名副其实的“带头人”。李启华说,“这得感谢国家科技特派团的专家们”。

  织金团把帮带培育当地农业骨干师资作为重要工作,以“大专家”带“小专家”,“小专家”带“土专家”的模式,培养县内技术带头人。国家科技特派团依托织金县建立的科技特派员服务微信交流群和科技特派员之家,搭建技术研讨交流平台,打造农业人才智囊团,创新培养技术带头人模式。在乡镇(街道)干部、县级技术骨干遇到技术难题时,能通过微信咨询、电话联系等方式得到国家科技特派团等各级科技特派员的专业指导,实现“一键”便捷互动。李启华就经常通过微信沟通、电话联系、面对面交流等方式,与食用菌产业组专家探讨食用菌方面的技术难题,让他收获颇丰。

  在帮扶过程中,国家科技特派团抓住关键少数,重点培养产业带头人。4月是高原苹果开花期,今年气温变化大,谢红江时不时打个电话给盐源县喜志洪发专业合作社董事长周海洪,了解苹果生长情况。盐源县高原苹果种植面积达到43万亩,如何把新技术更好地传授给果农?谢红江有个“抓点串线”的方法。盐源县有20多家苹果种植面积超过20亩以上的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谢红江抓住这些新型主体的负责人,把他们培养成带头人,周海洪就是其中之一。谢红江每年都组织苹果产值超过50万元的合作社负责人、家庭农场主开培训会,让他们讲种苹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面对面讲“解题方法”。通过谢红江及科技特派团的培训、帮扶,盐源县培养出了32个核心特聘农技员。

  架起桥梁搭上“国家队”

  4月中旬,春耕备耕关键时期,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团的专家们到田头和牧场给农牧民授业解惑。来自盟农牧技术推广中心的科技员苏布达跟着“国家队”的老师们一起,讲解怎么种牧草、如何调制青干草。

  为了配合科技特派团开展工作、涵养本地科技人员素质,锡林郭勒盟盟委组织部会同相关部门遴选7名科技人员,正镶白旗精心匹配21人,一并充实到科技特派团各个产业组中。苏布达就是牧草产业组的一员。一年来,苏布达见证了技术助农的效果。正镶白旗牛羊存栏量50多万头,但本地饲草品种陈旧,外地调运成本高。国家科技特派团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引进11个高产优质燕麦品种,落实了5个牧草种植科技帮扶示范户。示范点的测产结果显示,新引进燕麦品种的平均鲜草产量较传统品种提高20%以上,株高平均提高25%以上。在试种的关键节点,特派团团长兼牧草产业组组长刘志英总会到现场指导,专家们和盟旗两级科技员同吃同住,将品种选择、田间管理、收获时间、青干草调制等知识点倾囊相授,碰到问题就一起坐下来讨论。苏布达跟着看、用心学,攒下满满“干货”,信心更足了。她表示,要继续做好上下沟通和衔接,起好“传帮带”作用,把国家科技特派团的关键技术成果“留下来、传下去”。

  科技特派“国家队”是不可多得的技术资源,各地纷纷建章立制,对接服务好国家科技特派团,让“地方队”搭上“国家队”的班车。

  重庆市建立全覆盖科技特派团成员专家包乡联村机制,产业组包乡镇、组内成员联村,组建由国家科技特派团、国家“三区”人才、市级科技特派员与县级科技特派员组成的三级技术服务体系和专家团队。去年重庆城口、巫溪、酉阳、彭水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21个产业组98名专家通过结对帮扶,设立专家服务点,驻点服务全覆盖4个重点帮扶县135个乡镇、街道,服务覆盖所有行政村。通过与当地农业技术员、高素质农民和致富能手,开展结对帮扶,结对家庭农场46家、种养大户85户、农民专业合作社57家、农业企业76家、本土科技人才149人。

  国家科技特派团与甘肃省定西市各县区科技、农业农村、畜牧兽医等单位的专业技术骨干结成帮扶对子,结对帮带渭源县马铃薯良种培育本土人才62名,对接帮扶277个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帮带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致富能手等300余人,通过专题讲座、现场讲解、示范服务、带动参与等方式,实行“一对一”“一对多”“师带徒”帮带,一大批乡村振兴一线的“田秀才”“土专家”有了强力支撑。本报记者 周妍 林华维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