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水吉 窑火烧出乡村“曜变”之路
2024-03-01 10:10: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水吉镇风貌。 郑素容 摄

  曜变,是建盏在窑内烧制过程中,由于温度、气氛以及其他不可预测的特殊因素,使其呈现出完全超越预期效果的面貌。

  建盏是宋朝皇室御用茶具,是中国八大名瓷之一,素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美誉。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是“千年建盏”的发源地,遗存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长达135.6米的全国最长建盏龙窑。在历史长河中湮没近800年后,1981年,建盏在水吉复烧成功。40多年来,建盏从鲜为人知到逐渐名扬天下,“千年古镇”水吉镇也因建盏技艺的失而复得,走上乡村振兴“曜变”之路。

  古镇重燃千年窑火

  在省级非遗建盏烧制技艺传承人许家有工作室大厅的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照片:许家有站在龙窑里,半弓着身,双手紧握一把特制的扫把,给窑壁涂耐火泥,头上、衣服上滴满了泥土斑点。许家有特别喜欢这张照片,他说,这张照片拍出了窑工的本色,是他与建盏相濡以沫的写照。

  今年68岁的许家有曾是建阳瓷厂的装烧工人,全程见证了建盏复烧成功的过程。不过,当时建盏“待字闺中无人识”,烧制技艺仍沉睡在建阳瓷厂。1991年,建阳瓷厂改制解体,许家有改行跑运输。许家有祖居水吉镇南山村,祖上数辈从事陶瓷工艺制作,他始终怀揣着烧制建盏的梦想。2000年,随着大女儿大学毕业,许家有捡起老本行,把20万元积蓄分成两半,一半供小女儿上大学,一半作为烧建盏的资金。

  烧制建盏就像开盲盒,柴烧建盏成功率一般只有10%左右。许家有和两个合伙人,在水吉镇芦花坪新辟一条龙窑,开始专心致志研究烧制建盏。第一窑花了许家有整整半年时间,8000只坯,制坯、上釉、烧炉,全由他一人完成。然而,几乎没烧出一个成品,近2万元投到水里没有任何声响。“刚开始制盏没什么经验,投入很多成本,多次动了放弃的念头。”回忆起早期烧制建盏的经历,许家有感触颇深,“每次快要放弃时,恩师邹应林‘不能让建盏制作工艺再次断代’的嘱托总是在我脑海浮现。”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他咬牙坚持了下来。为节省成本,许家有改用电炉烧制。经过近两个月的尝试,终于烧出了比较满意的建盏。当时建盏主要作为工艺品出售,开拓市场仍是个大问题。不过,当时负责销售的合伙人给许家有带来了信心,他烧制的乌金、玉子、茶叶沫建盏在古玩市场很受欢迎。

  阙梅娇,是水吉镇另一位省级非遗建盏烧制技艺传承人,她也曾经在建阳瓷厂做压坯工作,对建盏情有独钟。瓷厂解体后,她开始烧制建盏。“那时建盏没有市场,5块钱一个也没人要。”阙梅娇说,参加过几次国内展销会,建盏无人知晓无人问。为了生存下来,阙梅娇只好“曲线救国”,做有市场的瓷器来“养”建盏,她到江西景德镇学做瓶瓶罐罐,到福建德化学做人体造型、雕刻,到山东龙山学做黑陶。1998年,由她主持的南平市建阳建盏陶瓷研究所成立,她一边制作陶器,一边研制建盏。如今,她创始的“黑牡丹”系列建盏闻名遐迩,成为建盏的一方代表作。

  建盏烧制技艺的传承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许家有和阙梅娇有个共同特点,不仅自己热爱研究建盏,也擅长带徒弟,把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在今年初公布的60名第5批建阳区非遗建盏烧制技艺传承人中,许家有、阙梅娇各有11名弟子入选。这些年,通过“师带徒、徒带孙”的模式,许家有将古法烧制技艺传承给徒弟徒孙,如今他的团队已经发展至90余人,还成立了许家有建盏传承党支部,两个女儿大学毕业后回乡“倒腾起了泥巴”。正是在这些专家的坚守和带领下,水吉镇建盏产业愈加焕发光彩,一批80后90后迅速成长为建盏烧制的骨干力量,为行业创新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目前,在全部137名各级非遗建盏烧制技艺传承人中,水吉镇占82名。

  建盏焕发“曜变”之光

  春节前,周建平花3000元买回一小片宋代建盏残片。周建平经常花数千上万元买一个宋代建盏或一片残片,他已经记不清楚这些年花了多少钱买了多少宋代建盏及其残片。

  今年41岁的周建平是水吉镇后井村人,后井村是宋代建盏主要生产地,相传历史上曾有“百窑百井”的盛况。周建平20岁开始经销建盏,对建盏了解越多,他越喜欢建盏,2011年,他干脆建窑研究烧制鹧鸪斑建盏。从2011年到2015年,他每年烧300窑,整整砸进去近百万元,才烧出比较理想的鹧鸪斑建盏。2020年,周建平回到村里,建成了一座800平方米的宋代建盏展示厅。去年6月,他把所有工作的重心放到村里,既烧制建盏,更向前来参观的游客、青少年介绍建盏文化历史。

  像周建平这样执着的中青代建盏传承人,水吉镇还有不少,今年51岁的暨子文就是其中一位。暨子文从2007年开始用电炉烧制建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他有一种复古情结,一直想用柴烧重现宋代风韵。2017年,他建了一座25米的龙窑,开始柴烧建盏。“一窑生一窑死”,从2017年到2018年底,暨子文屡败屡试,在烧制了10窑、砸碎4万多只建盏后,他终于烧出了首只乌金建盏。他做建盏、卖建盏,还教别人如何鉴赏建盏。到暨子文窑厂参观,能够了解建盏从泥土到成品的全部13道工序。“首先要让别人了解建盏,掌握判定建盏优劣的方法,别人才会喜欢上建盏。”暨子文说,他要做大家都可以“玩”的建盏。

  暨子文找到了宋代风韵,而潘贤森则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出另一番天地。建盏一般都比较厚实,容量比普通茶杯大,2018年,潘贤森开始研究制作薄胎建盏。他把建盏器型改小、厚度改薄,同时融入当地的文化因素,并根据市场需求因时做出调整,得到市场的积极回应。去年底,潘贤森酝酿推出全程直播建盏定制项目,新年第一个月就吸引了8000多个客户,春节前几天,潘贤森的窑里仍在烧制建盏。

  建盏是一只品茶的杯子,也是流传千年的茶盏文化的具象代表,正是这种特有属性,重燃了水吉人对建盏的热爱,也吸引了不少外地人慕名来到水吉,参与到建盏烧制技艺的传承中来。

  2010年,41岁的浙江温州人吴兴乾放弃原来的事业,来到水吉镇学习和探索建盏烧制技艺。他师从阙梅娇,虚心讨教,自己刻苦钻研,坚持古法烧制。他买回10多个小水桶,自己一次次地调配釉料。他用电窑烧制建盏,一天一次,每窑五六十只,试了一年多,烧了500多窑,投入100多万元,终于创造出极具个人风格的作品。

  如今,水吉镇的建盏产业进入了“百家争鸣”的时代,注册成立的建盏企业、个体工商户多达1600余家,建盏从业人员达8000多人,过半的常住人口都在从事建盏相关行业,行业年产值约20亿元,建盏已经成为水吉镇闪闪发光的“金字招牌”。

  水吉迈出跨越步伐

  “建盏釉色品类丰富,绚丽多彩,变幻莫测,代表性釉色有黑釉兔毫纹、油滴、鹧鸪斑、曜变等,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写到,‘盏色贵青黑,玉豪条达者为上’……”在水吉镇池中村的建盏大师园科教馆内,“VR”放映厅播放着建盏的介绍视频,搭配馆内陈列的众多建盏名家作品、墙上的工序展示,吸引各地游客驻足流连,仿佛置身宋朝“百窑相连,窑工数千,窑火昼夜不息”的繁荣景象。

  建盏表面的斑纹是在高温烧制下自然析出的铁结晶,建盏出现在水吉,得益于水吉特有的富含铁元素的高岭土。水吉镇南山、大梨、青田、后井四个村的矿产资源丰富,在建盏制作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建阳区委组织部的牵头下,水吉镇党委与建阳区城投集团党委共同成立水吉镇建盏产业跨村联建党委,领办开发“建盏生态银行”,村集体以土地或资金入股,获得一次性的征地补偿款,还享有10%分红股权。该项目启动以来,参与合作的村集体平均增收90万元,入股村民户均增收5000元。

  建盏是历史留给水吉的独有遗产,水吉镇党委书记彭阳敏介绍,近些年,水吉镇党委聚力打造“建盏小镇”,以“政府搭桥、政策引路”的方式,谋划建设了建盏交易交流中心、池中建盏大师园、建窑遗址公园保护等一批发展建盏产业重点项目。同时,水吉镇党委依托枕头岭、吉善堂建盏陶瓷有限公司等龙头建盏企业,成立了建盏电商(直播)行业水吉片区党支部,镇党委下派干部到支部任职,指导片区党支部将零散的企业、小作坊等凝聚在一起,领办建设了建盏配方土生产线、制坯车间、龙窑基地、直播间等共享平台,有效破解了行业间信息壁垒的问题。

  建盏是水吉的名片,也是留给建阳、南平甚至福建省特有的文化遗产,近些年,省、市、区联动赋能,助力水吉夯实建盏创新发展基础。

  2022年9月,福建省建盏(黑釉瓷)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在建阳区挂牌成立,为建盏文化保护、产业健康发展和品牌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今年初,福建省黑瓷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建阳成立,土生土长的水吉人、市级非遗传承人孙福昆当选为委员会委员。南平市青年创业园成立“盏播学院”,不仅免费为制盏匠人提供账号孵化、短视频拍摄制作、电商运营等各类培训,还免费提供线上展播平台。据不完全统计,水吉镇依托电商直播平台,建盏直播销售额超15亿元。

  电商直播带来发展红利的同时,假建盏、假开窑、假大师、假荣誉等市场乱象也随之发生。针对这一症结,建阳区研发推出“一品一码”溯源管理平台,消费者只要扫一扫每一只盏的二维码,矿土产地、开采、生产、工艺、质检等相关信息一目了然。作为首批使用溯源平台的建盏匠人,省级非遗建盏烧制技艺传承人蔡炳盛感到非常惊喜,“它保证了收藏家、消费者有据可查。”

  千年窑火的重燃,再现了建盏的魅力,也为水吉开创了一条乡村振兴“曜变”之路。在建盏产业的带动下,2016年以来,水吉镇先后注册个体工商户2672家、企业330家,从事餐饮个体新增54家,农业专业合作社达45家,成立视频直播间60余家,从外地返乡创业就业人员达4100余人。

  本报记者 林华维

  通讯员 范子明 范永福 何媛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