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黄岗村:传奇侗寨 “活”在当下
2025-10-24 09:00: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书记,咱们黄岗,凭什么能拿到这个世界级奖项?”在鼓楼旁那棵郁郁葱葱的古树下,村民吴孟娘激动地指着手机上跳出来的黄岗村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2025年最佳旅游乡村”的新闻,问驻村第一书记张力。张力抬起头来,目光掠过层叠的榫卯吊脚楼,落在不远处高耸的鼓楼上,说道:“归根结底,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成了我们被世界看见的‘密码’。”

  黄岗村“喊天节”表演现场。吴光辉 摄

  贵州黎平黄岗侗寨已有800余年历史,作为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它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黔湘桂交界的大山深处。黄岗村374栋榫卯结构的吊脚楼沿山势铺展,5座鼓楼如星辰散落,400余座禾晾禾仓鳞次栉比,被誉为“活着的侗族建筑博物馆”。为了让这些“老”宝贝“活”在当下,驻村工作队请老师傅用传统工艺加固翻新、修旧如旧,既保护建筑,又让村民住得舒心。如今,这些吊脚楼不仅是家园,更是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产。

  黄岗村拥有85%的森林覆盖率,2300亩梯田层叠,双溪过村、古井串寨,流淌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智慧。这里传承的“稻鱼鸭复合农业系统”不仅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更构建起一个无需农药化肥的生态闭环。

  “我们不仅要让游客看风景,还要让他们参与进来带动消费。”村党支部书记吴龙保介绍,为了让千年“稻鱼鸭”系统产出双重效益,在村“两委”的统筹规划下,稻田变成了开放的生态体验园。游客可以亲手抓稻花鱼、放侗家鸭,亲身体验传统的田园文化。今年国庆中秋假期,黄岗旅游游客近2000人次。

  “发展旅游,不能乱了人心,更不能丢了规矩。”吴龙保深知传统治理智慧的价值,“我们侗家人讲‘侗款’,重乡规民约。”黄岗独特的侗族款约习俗和“寨老制”,在现代乡村治理中展现出独特活力。村“两委”牵头制定《黄岗村“寨管委”议事制度》及《村规民约》等规章制度,以制度明确“大事共议、实事共办、难事共解”的治理原则,通过公约守住文化根脉,实现“治”与“传”的同步推进。

  黄岗的根,深植于文化与生态的交织之中。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是黄岗的灵魂。“在黄岗,饭养生,歌养心,不能让大歌只留在记忆里。”“男声侗族大歌”传承人吴成龙,曾一度为年轻一代外出务工、歌队青黄不接而发愁。村“两委”十分重视侗族大歌的传承保护,多次请他带着大家“把侗族大歌唱到游客心里去”。

  各方合力之下,以前鼓楼下的日常传习现在变成了小型音乐会,歌师们成了文化导师。“现在,孩子们看到唱歌能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还能增加收入,学习的劲头足多了!”吴成龙欣慰地说。从侗族大歌的古老复调,到火塘边的悠扬琴声,人类非遗在炊烟中代代相传。

  古老的歌声,因找到了新的传承人和知音而愈发嘹亮。2025年8月,黎平县侗族大歌艺术团与黄岗侗寨歌队共45名侗族歌手惊艳亮相国家大剧院。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一场始于鼓楼下的问答,如今有了响彻世界的答案。黄岗村正以“文化+生态+旅游”深度融合的最佳姿态,向世界讲述着古老侗族的乡村全面振兴故事。

  本报记者 周妍 周晶 周静文 尹丹丹 统稿 朱秀霞

  通讯员 于利群 吴为成 陈彩蝶 唐慧 刘太海

  策划 陈炳山 朱秀霞

责编: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