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金银山街道银山社区,一栋栋崭新的安置楼房取代了昔日的深山旧居,近万户来自大山深处的群众在这里安家落户。如何让安置点的居民们从“搬得出”到“稳得住、能致富、融得进”,是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的重要课题。一年来,到村任职选调生陈镜宇联合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助力黔行”师生社会实践团队,从教育搭桥、爱心关怀、文化赋能几方面入手,帮助搬迁群众们在新家园里“安身”更“安心”。

志愿者在为银山社区的孩子们授课。谭重阳 摄
儿童是每一个家庭的核心,但易地搬迁家庭的家长们往往因奔波生计难以顾及孩子们的教育。“大哥哥,我在暑假也想多读书,但妈妈不放心我一个人在家,让我去陪她卖菜。”银山社区里孩子们在假期没人陪、学习渠道少是陈镜宇和“助力黔行”团队想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于是,“星光支教课堂”开班了,孩子们第一次了解到编程的原理,第一次在彝绣课上绣出八角纹……自信萌发在孩子们心中。
作为赫章县体量最大的易地搬迁社区,万余名居民在生活中难免会出现各样困难,在街道的支持下该社会实践团队拉起“暖居小分队”,结合支教时与孩子们的谈心谈话,尽力帮助社区居民解决生活难题。雨婷爸爸还没找到工作,家里生活有些拮据;小曾偏科严重;宇鑫家里没人给放学的他和弟弟做晚饭……社会实践团队将摸到的情况汇总成一份清单,一方面提供给街道,另一方面对症下药为偏科学生开小灶、联合社区社工开办爱心厨房。这些看似细碎的关怀,不仅是物质帮扶,更是“新家园有人惦记”的温暖。
山东大学“助力黔行”团队成员介绍说,社区里有的老年人抱怨,认为以前在山上生活还可以喂喂鸡、养养猪,现在住上了楼房,这些都不让干了,“人老了毫无用处”。面对这些老人盼望融入社会的呼声,在街道支持下,团队成员定位发展老年彝绣文创项目,多次访谈松德英、杨晓燕等多位彝绣技艺传承人,并联合此山文创工作室,设计开发了10余款文创作品,包括绣着太阳纹的帆布包、刻有八角纹的小镜子、印上羊角纹的证件卡套等。今年4月到8月,这些承载着彝族文化的文创产品,已经创造了900件的销量、4300余元的净收入,老人们通过刺绣获得了价值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