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上村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高坡苗族乡东北部,村史可追溯至元代。在街上村村口,一棵212年树龄的古紫薇树宛如一把巨大的绿色伞盖,镌刻着村庄的风雨历程,更见证了红军长征的光辉足迹。
贵阳是红军长征期间唯一兵临城下的省会城市,红军三过贵阳。1935年4月8日,红一方面军一部进入花溪区高坡苗族乡。红军尚未抵达,便已震慑当地反动派,令其惊恐不已。晚上,红军大多数人在露天坝过夜,纪律严明,行动快速,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未惊扰百姓,也不动群众一草一木。驻扎期间,红军战士不仅关心群众疾苦,还以笔为枪在村里刷写标语、绘制漫画,积极向群众宣传革命思想和抗战主张。
2023年6月,街上村成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红色街上”迅速走红,吸引众多参观学习者纷至沓来。花溪区抢抓机遇,充分利用街上村的红色资源,开设红色现场教学点,精心设置2条红色经典“行走的党课”路线,开发10多门特色教学党课,培训205名讲解员,涵盖机关党员、乡村两级党员干部、群众、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完成了3万多人次红色研学接待,街上村成为党员干部和群众接受红色教育的重要平台。
同时,花溪区成立文史开发工作组,精心汇编8.2万字的《红军长征在花溪》一书,修缮保护红色遗迹遗址,让红色文化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
红色是街上村的精神底色,更是其发展的亮色。“现在每个月能卖出6000斤面条,收入达2万元。”红村建设后,游客数量激增,村民刘兴光的面条销量增长3倍。像刘兴光这样因为红村建设而受益的村民不在少数,目前已有4户村民开设餐馆。
2023年10月份,村集体“1+1”公司率先注册成立。红村建设激发了村干部和党员的热情,大家主动带头出资,带动村民入股。村集体公司积极承接劳务和部分项目施工,收入41万元。依托红米悠久的种植历史,街上村打造了“街上红芯”红米品牌,还顺势发展起米酒酿造、手工面条、街上芯宿、芦笙工厂等产业,打造了“街上红芯”品牌系列。2024年,街上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50万元,较试点建设前增长2倍。今年以来,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已突破50万元。
我们正在结合高坡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加强红色研学和农文旅产业的探索,让红色资源成为我们发展的金钥匙。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高坡苗族乡街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伦
徐 康 唐维波 整理

街上村鸟瞰图。(花溪区委组织部 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