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指导 一对一开方
2025-11-10 14:57: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毛新艳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坚持把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以精准帮扶、长效赋能为核心,持续推动干部人才下沉一线。

  科技帮扶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织金县委组织部供图)

  科技力量助力产业振兴

  “母牛体况过肥,应控制饲喂;日粮配制要合理,不能饲喂含有霉变的酒糟、饲草等……”在织金县三塘镇贵州旺三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养殖场内,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正对肉牛养殖进行现场指导。

  以需求为导向,以科技“组团式”帮扶为依托,织金县整合农业农村、科技等部门力量,组建皂角、肉牛、肉羊、生猪、食用菌、蔬菜等产业专班,推行“订单式需求+菜单式服务”机制,帮扶成员根据乡镇产业发展需要,通过“面对面指导、一对一开方”,适时深入田间地头为产业发展“把脉问诊”,切实打通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要选植株较矮、株型紧凑的品种”“种子包衣和药剂拌种是防控苗期病虫害的关键”……在少普镇林山村,帮扶人员彭瑶细心为农户系统讲解玉米绿色高产种植技术,内容从选种到病虫害防治逐步展开,技术指导细致入微。

  为持续扩大科技“组团式”帮扶成效,构建全覆盖的科技服务网络,织金县围绕“一主两辅”产业布局,统筹选派230名县级科技特派员,与国家、省、市级科技特派团协同发力,实现全县33个乡镇(街道)和584个村(社区)产业服务全覆盖。

  “帮扶团队不仅定期开展集中培训,更会直接来到田间地头,为农户解决实际难题。”织金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刘勋介绍。这种接地气的服务模式,已成为织金县科技帮扶的常态。

  各级科技帮扶人员携带着创新的“火种”,把先进技术与地方需求紧密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今年以来,全县共组织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46项、农业新产品89个;打造竹荪、皂角等特色品牌15个,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3.5%,攻克主导产业关键技术5项,建立林下食用菌仿野生栽培示范基地4个,制定技术标准2个,为织金农业现代化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能。

  教育组团激发内生动力

  “有趣的化学实验,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刚到织金县第三中学帮扶,广州市增城区新塘中学老师吴小华就把化学实验室用起来,成立化学社团,完善实验器材,让学生走进趣味横生的实验室,孩子们对化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不局限于单一学科的教育革变,在织金县第三中学,帮扶团队还帮助学校修订完善72项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集中打造“广东班”“音体美”等特色班级,成立6个名师工作室,开展40余次研修活动,累计培训教师1200余人次,搭建结对帮带对子48个,57名师生在县级以上竞赛中获奖,18名青年教师成长为县级骨干,学校高考综合本科上线率较去年提升了12.71个百分点,帮扶成果显著。

  在织金县中等职业学校,按照因需教学、学有所用的思路,“组团式”帮扶成员董成波校长紧扣县域磷煤化工一体化项目需求,推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成功申报,促成中医护理专业获批省级人才培养专业计划,并通过与省内外多所技工、高职院校建立分阶段培养、中高职贯通等合作方式,定向培养输送人才,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在“组团式”帮扶织金县中等职业学校期间,帮扶团队不仅着眼于从细微处激发办学活力,更贯穿于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等关键环节的全面发力与深耕细作,学校师生在各级技能大赛中斩获省级奖项18个、市级奖项82个,获奖总数提升20%;“送培送教”达241人次,多项课题获市、县级立项。2024年,织金县开放教育学院的正式挂牌,更为本地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服务区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医疗攻坚筑牢健康防线

  “手术半年后,肥胖患者体重稳步降至190斤,并最终稳定在140余斤,此前因肥胖引发的高血压与糖尿病症状均已消除。”2022年4月,帮扶专家严芝强与本土医生丁平等医务人员携手,完成了全县首例代谢减重手术,成功填补了织金县人民医院在该领域的医疗技术空白。

  自“组团式”帮扶启动以来,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累计选派39名专家进驻织金,帮助持续建强胸痛、卒中、创伤“三大中心”,帮扶团队指导开展的结直肠癌、胃癌等四级手术,乳腺癌、肾癌等近十类癌症的规范综合治疗水平显著提高,代谢减重手术、胃食道反流病外科手术等多项技术更为毕节市首例。成功创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个、市级5个,累计开展新技术新业务250项。2024年,成为全省首家全国县级“品质麻醉”试点医院。

  除了“战斗力”的提升,医院的“造血”功能也在不断强化。在帮扶团队的指导和帮助下,织金县人民医院成立5个博士工作站,培养在读博士2人、硕士102人,实现医学博士“零的突破”;通过“师带徒”模式培养业务骨干108人,开展院内培训54期,全面提升了医院医务人员素养。帮扶效益还延伸至基层,举办乡镇医务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8期,开展巡回义诊活动47场次,培训乡镇医技人员280人,服务群众超万人次。

责编:乡村干部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