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桓锦(右)在为村民拍摄全家福。(席黄村村委会供图)
寇桓锦为村民拍摄的全家福照片。(席黄村村委会供图)
2023年初秋,我来到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柏梁镇席黄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初到这片陌生的土地,我心中满怀期待与忐忑,心里盘算着能为村民做些什么,又能为村子留下什么。
时间很快来到了春节前夕,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赶回家里团圆,村子里逐渐热闹起来。趁着过年前这段时间,我和黄书记走访起村子里的脱贫户、独居老人,看他们年货是否置办齐全,问问是否还有什么困难。
在村民黄大爷家,堂屋墙上挂着的那个相框,吸引了我的注意。这是一张已经泛黄的黑白老照片,是年轻时他与爱人的合影。“这还是当年去镇上赶会拍的,差不多有30年了,现在这老骨头折腾不动喽。”黄大爷擦了擦相框上的灰,有些怅然。
我平时有摄影的爱好,就想着不如趁着过年,再给他们拍一张新的照片。我回村部取回了相机,黄大爷洗了把脸,换上了新衣服,招呼老伴坐在了堂屋门口。“大爷,离大娘近一点,大娘笑一下!”我按下快门,定格下了这珍贵的瞬间。
后来,我为走访的每个家庭都拍摄了全家福。张大爷家的小孙子非要站在最中间,举着刚糊好的红灯笼当道具;李奶奶特意找出压箱底的蓝布头巾……镜头里的村民有的笑得露出牙床,有的紧张得攥着衣角,快门声混着笑声,成了寒冬里最热闹的调子。
除夕前三天,我挨家挨户送照片。王婶家的门帘一掀开,满屋子的蒸馍香就涌了出来,她把手在围裙上蹭了又蹭,接过相片笑着说:“多少年没拍过全家福了,真是谢谢你了。”黄大爷把新照片挂在老照片旁边,看看新照片又看看老照片,感慨万千。看着他们满意的笑容,我也共享了他们的幸福。
过完年回来,黄书记兴奋地告诉我,“你给村民照相这个事传开了,好多人问我,村里来的那个大学生是不是会照相!”“书记,要不咱自己开个照相馆?”我把刚刚萌生的想法跟书记一说,他当即拍了大腿:“中!村部正好有间闲置的库房,收拾出来就能用。”
说干就干,我很快写出了策划案,对闲置库房做了简单设计。一张背景布、一块地毯、两台补光灯,由库房改建的摄影棚在村子里搭建好了。隔壁的木工大哥给照相馆做了一块木牌,退休老教师用毛笔写上“全家福乡村公益照相馆”几个大字,算是照相馆的“牌匾”。
开张那天,王奶奶第一个来,她特意换上了藏青色的对襟衫,头发梳得整整齐齐。镜头里,她起初有些拘谨,嘴角抿着不敢笑,我一边调整角度,一边跟她唠起村里的新鲜事,说今年村里种的生姜收成好,说李婶家的小孙子虎头虎脑的可爱极了。她眼角的皱纹渐渐舒展开,露出了孩童般的笑容。
后来,来拍照的人越来越多,有妈妈抱着襁褓里的孩子来拍周岁照,有爷爷奶奶带着孙子孙女来拍祖孙照。在儿童节,我们为孩子们拍摄学生证照片;在重阳节,我们邀请理发师给老人们“义剪”,再拍一张精神的“写真”;在中秋节,村民带着来串门的亲戚,拍一张和美的全家福……
再后来,我的相机里存满了笑脸,有皱纹里盛着岁月的,有酒窝里装着甜蜜的,有眼睛里闪着星光的……或许我留不下惊天动地的成绩,但我希望这些定格的瞬间,可以像种子一样落在村民心里,长出温暖的记忆。
寇桓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