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前,黑龙江省五常市向阳镇永兴村大学生村官李玉花,流着眼泪在北京街头帮村民推销五常大米的艰辛经历,打动了不少人的心。经过包括本报在内的一些媒体的呼吁,永兴村村民家中的50万斤大米最终顺利售出。
没曾想,1年后的今天,“卖米村官”李玉花又一次陷入了卖难的困局。
2700吨稻米积压在村民家中
12月9日,当本报记者拨通李玉花的手机时,她正忙得气喘吁吁。原来,她一边挨家挨户统计村民家中没有卖掉的大米,一边通过另一部手机与经销商、老客户联系,推销村里今年新产的绿色食品——纯正“稻花香”大米。这段时间,为了能把大米卖出去,李玉花几乎“跑断了腿,磨破了嘴皮”。尽管她如此“卖力”,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
种粮大户席怀龙家今年收了6万多斤稻谷,但目前一粒也没卖出去。他向李玉花诉苦说:“今年种地化肥农药都没怎么使,产量就是上不去。人家一亩地打一千五六百斤,我们只能打1200多斤。现在这价格又卖不上去,眼看7万元贷款年底就到期了,还不上就要收滞纳金,真闹心。”村民骆玉燕则把待售的稻谷堆放在院子里,想等价格涨一点再卖。
走家串户中,好不容易在村头遇上个“收粮的”。李玉花赶忙上去打听价格。好说歹说,对方一口咬定1.8元1斤。“这个价格离我们的成本价差得远呢,真让人憋得慌!”几个村民议论着,语气中满是焦虑。
看着心急如焚的村民们,李玉花抓起一把黄灿灿的稻谷,安慰说:“这么好的稻米,愁什么呀。咱们这米是绿色食品,现在城里人多认这个啊。”
表面上镇静,实际上李玉花心里急疯了。
经历了去年的卖难,今年,李玉花和永兴村的村干部为秋后销售做了很多“铺垫”。为了让永兴村大米打出知名度,这个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的村官,设计了正规的包装袋,注册了“李玉花牌”商标。永兴村则申请了绿色食品标志。9月份,绿色食品证就拿到手了,全村人为此欢欣鼓舞。李玉花也以为,有了农业部颁发的“绿色食品”这张王牌,今年销售应该“顺风顺水”。可眼前的现实大大出乎她的意料。
“今年春耕时,全村有336户9000亩水田申请了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化肥农药用量严格按国家标准执行,所以今年大米品质大大提升。与此同时,种植成本也提高了。”李玉花介绍说,“我们用的是农家肥,除草、收割都靠人工,每亩成本增加了3000多元,算下来每斤稻谷成本两块七八,每斤大米成本达七八块钱。”
但优质“稻花香”,却卖不出“优价”,永兴村稻米销售再陷困局。李玉花担心:这样下去,明年很多村民就不再种植绿色水稻了,之前的努力就前功尽弃了。所以现在李玉花的当务之急是,必须把9000亩绿色基地的2700吨米卖出去,否则压力“老大了”。
掺假五常米拖累优质“稻花香”
去年,李玉花借力媒体,总算把村民的大米销掉了,村民们也因此格外信任她,把她选为村副主任,主管稻米销售。今年,央视听说李玉花的困境后再施援手。但靠媒体呼吁总不是长久之计,如何才能走出连年卖难的恶性循环呢?
当记者和李玉花探讨这一问题时,她说,她和村民们能做的就是“种得好”,但能不能“卖得好”,很多方面她实在无能为力:
比如,有些无良粮商在“稻花香”中掺假,半真半假的东西卖的价格可能比纯正的“稻花香”还高,但这些粮商在收购时却拼命压价,让农民深受其害;
再比如,在大大小小的超市里,各种包装的五常大米,有的标着“稻花香”,有的标着“有机产品”,售价每斤从5元到20元不等。面对林林总总“长相”差不离的大米,普通消费者很难区分出它们的高低优劣,因而多数人挑便宜的买,优质农产品反而错失机会;
还有,很多有实力、信誉好的粮食经销商,往往专注于大生意,普通农民或一个大学生村官很难与他们挂上钩。李玉花曾试图与一些大商家联系,但都没有结果,导致好产品找不到好的商业渠道……
确实,掺假大米的不公平竞争,消费者品牌认知度低,商业资源与优质农产品不对接等等,这些都不是一个村官所能左右的市场环节。这就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一起,尽量为优质农产品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让好东西卖出好价钱。只有市场“识货”了,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才能做大,“卖米村官”的困局才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