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我到沙沙普村已是第三个年头。回顾驻村以来的点点滴滴,收获远多于付出,外人眼中的稀松平常,于我而言,都是生命中的高光时刻,激励着我向前走得更远。
刘静(右)入户宣传政策
“总得有人去,为什么不能是你?”
2018年6月24日,由于我的一句话,成为一个纪念日。那天,单位领导开会说“有个援凉名额,有没有人愿意去?”会场一阵叽喳。单位总共12个人,我把可能人选在脑海中过了一遍,发现好像没有人比我更合适,于是说了声:“要不我去吧”。
话刚出口,我猛然想起,我的婚期定在3个月后的秋天。3月份时,双方父母就曾“催婚”,因我刚从乡镇锻炼回来,需要进一步熟悉工作,就提出把婚礼放在秋天。婚礼再次延期,男朋友会同意吗?怎么跟双方老人解释呢?
会后,我忐忑不安地和男朋友说了这件事,他一开始很惊讶,过了会似乎想通了,表示虽然遗憾但支持我的决定。面对男朋友的通情达理,我反而因为对未知的恐惧陷入犹豫不决。妈妈看出了我的纠结,说:“不管是领导派你去,还是你自己主动的,总得有人去吧,那为什么不能是你呢?”为了让我下定决心,她更是把婆婆也请过来当“说客”。
家人的全力支持一下子让我坚定了自己的“冲动”选择。其实,最终下定决心还是有一点“报恩”心理的。我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小学时曾受过凉山州旅游局阿姨的资助,后来我大学毕业后也考进了旅游系统,这才有了这次支援凉山的机会。我想,是时候轮到我去回报社会,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了。
两天后,我便同其他援凉干部一起来到四川都江堰,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培训。培训结束后第二天,我就被送到了凉山州越西县越城镇沙沙普村。
“明明是来帮忙的,为什么看我像敌人?”
沙沙普村,一个对我来说,完全陌生的地方,而且语言不通。
沙沙普村是典型的彝族村落,村子共有304户1378人,其中贫困户有55户247人。当时彝家新寨还在建设,贫困户大多住的是土坯房,部分农户家里没有电,喝水也要看天。
到村第二天,我就开始走访。由于经济条件较差,村里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留守的都是老人和孩子。我们彼此不仅语言不通,而且我还能感觉到他们的疏离与警惕。这让我有点沮丧,心想“我明明是来帮助你们的,为什么看我像是看敌人?”
这一关过不了可不行,我找到村里威望比较高的党员干部,向他们学习和群众打交道的方法。我渐渐发现,很多我以为正确的事情,对彝族群众而言可能是一种伤害。比如,以前入户我不吃群众的东西,但这在他们看来就是一种鄙夷与轻视。后来入户我就会吃些荞馍馍、烤土豆之类的,也会主动扫扫地、帮帮忙。
慢慢地,乡亲们不再那么冷漠,可政策宣传效果依然十分有限。为了让乡亲们听得懂、记得住,我请了村干部陪同入户,先用彝语反复宣传,再让老乡们复述,当场纠正有偏差的部分。同时,我也尽量用最“接地气”的语言来解读文件。有次宣传“借畜还畜”政策,我对他们说:“就是把母猪先发给你们,明年只需要把母猪还回来,下的小猪崽就是你们自己的啦!”他们听懂了,高兴地直点头。
两年来,我多次走访入户,村民们一些现实的困难让我心痛,最令我心酸的是支木约古一家。在爸爸去世、妈妈改嫁后,支木约古带着两个弟弟,和年迈的爷爷一起生活。那天去他家时,他正在分炒好的蛋炒饭,鸡蛋多的给了弟弟们。就在他准备把小弟弟从背上放下来时,稍大点的弟弟打翻了蛋炒饭。他默不作声,蹲下来将地上的蛋炒饭慢慢拣回盘子里,把自己那份给了弟弟。白色的米粒、灿黄的鸡蛋散落在乌黑泥地上的画面,戳中了我的泪腺,也刺痛了我的心。
从那以后,我格外关注支木约古家的情况,经常去他家帮忙,和他聊天谈心。刚开始他比较胆怯,不怎么理我,我一次次上门,尽我所能关心他、帮助他。随着时间流逝,他变得开朗了许多,也和我亲近了起来,会主动分享他的快乐与烦恼,他有时候还会和我顶嘴。我很开心,不仅仅是因为他把我当成了“自家人”,更是因为看到了他的成长与转变。
“在岗一分钟,站好60秒”
很多人会问我,“你后悔过吗?”“你有没有特别委屈的时候?”说实话,虽然,一时冲动报名后,我有过犹豫与纠结,但自从来到沙沙普村后,我从来都没有后悔过,相比于委屈,我感到欣慰与自豪的时刻更多。
前段时间,我新接手了一家贫困户。这家有三个娃娃,最大的女孩叫小玲,今年9岁了,按理应该读三年级,可她还待在村幼。了解情况后发现,她因为残疾比较自卑,不愿意离开村子去上小学。这可把我急坏了,如果她不继续读书,等着她的就只有早早结婚生子这条路。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改变她的命运,但我希望可以让她多一些选择。
经过反复沟通,学校同意她从一年级读起。可报名需要疫苗接种证,她的接种证不仅丢了,而且还有10多针未接种。医生说当天可以补两针,我赶紧把她抱在腿上,一边说些俏皮话安抚她,一边暗示医生找准时机“速战速决”。医生知道我是她的帮扶责任人之后,笑着对我说:“我就没见过帮扶责任人比家长还上心的。”事后,一向内向胆怯的小玲,怯生生地和我说了句“谢谢”。这两个字,瞬间让我觉得,这些天来的辛苦全部是值得的。
同样让我很欣慰的是,经过帮扶工作队两年多的努力,沙沙普村的情况发生了巨大转变。现在沙沙普村有了光伏电站、日化车间、脱贫奔富产业园,集体收入每年20多万元,提前一年完成贫困村摘帽任务。村里的路面硬化、饮水管道改建、村幼重建等都已完成,“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尚”成为沙沙普村的现实。
我知道,这并非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意味着新的阶段、新的任务、新的挑战,我能够做到的就是“在岗一分钟,站好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