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全面启动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以来,十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把这支队伍建设好、管理好、培养好,关系到村级干部队伍结构的优化,关系到村党组织战斗力的提升,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只有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在“管得好”上出实招、在“用得好”上下功夫,才能彰显新气象。
培育创新点,实现“管得好”。我们注重在管理和考核上多想办法,多下功夫。一是实行动态管理,科学考核评价。采取乡镇党委平时动态考核和县委组织部集中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跟踪管理,及时掌握村官的思想动态、工作情况。同时,乡镇结合绩效考核,每季度上报考核结果,有效发挥激励和督促作用。例如尉犁镇建立了大学生村官“4+1”考核机制,以联述、联评、联考方式增强管理考核的针对性,并将考核积分与评先选优挂钩,进一步激发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强化自我管理,增强岗位意识。所有大学生村官根据工作开展情况,记好每周、每月、每季度工作日志和小结,由乡镇分管领导每季度签署评价意见,及时总结反思出现的问题。
培育创新点,实现“教得好”。我们将大学生村官培养纳入全县人才队伍统筹谋划,对表现优秀的村官列入中青年干部培训范畴,逐步建立学用一致、按需施教的“类别化”教育培养机制。一是结合岗位特点,强化主题教育。通过组织村官集体参观达西村党员教育基地、系统学习达西村社会稳定36条黄金法则等措施,帮助村官理清工作思路,掌握有效工作方法。二是细化个性类别,跟踪引导培养。县领导经常深入乡村看望村官,与他们谈心交流,增强他们做好工作的信心;各乡镇也建立了“一对一”导师帮教机制,每名村官都有一名乡镇领导亲自帮扶。三是量身施策,定制培养。针对各自不同情况,突出精准培养。如兴平乡帮带领导结合“天池计划”人员周敏的双语特长,鼓励她加强维吾尔族口语学习,推荐其参加各类双语培训和比赛。去年周敏被评为自治州“民族团结好伙伴”。
培育创新点,实现“用得好”。对大学生村官要坚持在培养中使用,在使用中培养。一是多措并举健全保障机制。如我县财政每年拿出15万余元,专项用于发放村官住房公积金补贴;建立了大学生村官地方性津贴制度,按照每人每年3600元的标准,将大学生村官全部纳入乡镇干部基层补贴、业绩考核奖励范围。二是多形式岗位练兵。我县各级党组织对村官坚持“高看一眼、厚爱一分”,把他们作为党政后备人才来培养,勇于“压担子”,安排他们到综治维稳、共青团等多个岗位上锻炼。三是多方位树立典型。通过深入挖掘身边先进事迹,采取定期排摸、指定特约联系人等措施,把优秀大学生村官培养发展成为党员和村干部。2012年2月,26岁的古勒巴格乡大学生村官牙生·吐尔逊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并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