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浏阳市皇碑村:一颗青菜,3毛到20块
2025-03-14 09:23: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皇碑村蔬菜种植基地。彭红霞 摄

  初春的晨雾中,湖南省浏阳市小河乡皇碑村的800亩生态菜田里,63岁的村民万昭俊弯腰挥镰,将一棵棵茎叶饱满的客家老种子青菜收割装车。这些青菜的“旅行”终点并非菜市场,而是村集体加工厂——经过分拣、清洗、三晒三蒸等工序后,它们将蜕变为每斤售价20元的“小河盐菜”,并通过冷链物流登上全国各地的餐桌。

  在皇碑村的加工厂里,万昭俊拎起一把青菜,择去黄叶。分拣后的青菜被投入自动化清洗池,水流翻滚间,泥土杂质尽去。清洗、切段、压榨、晾晒……这套流程他已烂熟于心。

  皇碑村地处罗霄山脉腹地,森林覆盖率超80%,无污染土壤与优质水源为种植高品质蔬菜提供了天然条件。2018年,皇碑村集体流转400亩土地,打造了蔬菜种植、加工基地,带领村民发展加工产业,此后扩大至800亩。

  在浏阳市,新鲜青菜售价一般为每斤0.3元,盐菜的市场价约为每斤20元,而100斤新鲜青菜能做出5斤左右的盐菜,收益明显,市场前景广阔。“现在改用无盐工艺,既环保,盐菜还能卖高价。”2023年,皇碑村集体依托生态资源转向研发“无盐工艺”盐菜。皇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显初指向车间内成排的木架,架上铺满黑亮浓香的盐菜,空气中弥漫着独特的醇香。

  “春夏种水稻、秋冬种青菜。这条‘水稻+青菜’的轮作模式,把我们村800余亩冬季闲置土地利用了起来。”2024年晚稻收割后,皇碑村在800余亩冬季闲置土地上种上客家老种子青菜, 目前生产的首批500斤盐菜收获了客户好评,还有不少客户在“催单”,今年又是个丰收年。

  在杨显初看来,“一田两用”不仅带动了产业发展,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吸引了不少村民参与。制作好的成品盐菜,色泽黑亮、香味浓郁,是做盐菜包子、盐菜扣肉等传统菜点的首选原料,深受市场欢迎。

  “受欢迎的秘诀,在于老种子与新技术的‘双向奔赴’。”据杨显初介绍,在原材料方面,皇碑村选择了本地的客家老种子青菜。在选种之前,杨显初带队深入浏阳市张坊镇、中和镇收集抗病、抗冻的客家老种子青菜,“现在的品种亩产可达8000斤,较传统芥菜增产超过四分之一,且具备抗病、抗霜冻的特性,更适宜村级种植,后来我们又在加工环节与多家企业合作优化风味保鲜技术,确保了盐菜‘黑亮浓香’的品质。”

  产业发展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也让不少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68岁的村民张功富就是其中一员。如今,他每天在种植基地、加工厂工作 8小时,日工资120元,“既能增加收入,还能锻炼身体,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皇碑村“小河盐菜”的走红,是村庄发展规划与浏阳市政策支持共振的结果。2023年,湖南省首个湘菜预制菜产业园在浏阳农科园挂牌,全市预制菜企业超过84家。园区内,多家企业打造了梅菜扣肉、外婆菜等爆款单品,年销售额均破亿元,再加上湖南省食品企业原材料本地化政策的加持,浏阳市周边包括皇碑村的多个乡村搭上预制菜产业链“快车”,特色农产品的订单供不应求,企业也为村庄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持。

  “如今我们村的盐菜,成了预制菜的‘黄金原料’,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棵青菜都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叶子’。”杨显初透露,皇碑村已经与企业签订了每斤17元的保价协议。还与浏阳蒸菜研究院等企业合作,打通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每年可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28万元,也打响了“小河盐菜”的地标品牌。

  从800亩生态菜田到全国餐桌,从传统农作到现代产业链,“小河盐菜”让皇碑村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增值的双赢,为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的“生态+产业”发展模式。皇碑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秘诀,在于对生态禀赋的深度挖掘、工艺创新的持续迭代,也在于村党组织带领群众发展的凝聚力。如今,盐菜的香气正从罗霄山脉飘向更远的地方,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通讯员 殷素芬 本报记者 华贤东

责编:施羽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