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4月的一天,落雨了。绵绵的春雨,落在我的村庄,润在我的心里,我收获了一份难得的喜悦。今天是我的生日,是我在沾化下洼镇刘家下洼村过的第二个生日。
生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不管我们是自愿还是被动,时间的洪流都不断地推着我们往前走。当你以为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这么走下去时,生活换了一个频道。去年春天,我被派到下洼镇刘家下洼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两年的扶贫时间倏忽间过了一半多。初来乍到,村里人不知道我这个“象牙塔”里来的第一书记能给他们带来什么,但他们的言语中却对我的到来充满希冀,这让我不敢懈怠。
在村里的日子久了,大家熟稔起来,大人们喊我“张书记”,孩子们因为两场亲子活动见了我就喊“老师”,我也见识了农村人的质朴和真诚。村里人教我如何打理枣树,剪枝、抹芽、环剥、开甲、采收,教我炒婆婆丁茶,教我炒枣芽茶。教我跳广场舞的丁婆70岁,每天早起快走10公里,晚上溜达完了再跳一个小时的舞。我跟着她,一边跳舞,一边接受“年纪轻轻血糖高就是不爱运动”的训诫,这些我珍惜着。
教授心理学的同事跟我说过:人生过半,能有个机会到乡下,体验另一种生活,好好珍惜啊。因为每一个与你相遇的人都是你的财富,都在丰富你的人生,扩展你的视野和境界。在下洼村,我也真切感受到了人们对我的信任和惦记。
张立给82岁的张奶奶送上生日时拍摄的照片
那天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奶奶82岁的生日,我和同事洪刚事先并不知晓。晌午时分,我俩赶了过去。
一进门,一大家子人围了一桌,桌上是满满的饭菜。老人四个儿子的全家都来了,奶奶笑得很欢。她以为我们原先知道她的生日,拉着我的手说:“你怎么才来啊?我一直想你来,一直想……”那是把我当亲人的眼神。我心里隐隐有愧意,拍下了她绽放的笑颜,过几天把有镶框的大照片送给她了。
记得年前腊月二十七去张奶奶家道别时,她一个劲儿地问:“过了年,你什么时候回来呀?”我说,正月初七就能回来了,来了就过来拜年。她说:“你怎么那么晚来啊,你不知道我想你啊。”
年后因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我不敢去看望她,但我知道张奶奶肯定挂念着我。就像这雨,你滴答滴答,她哗啦哗啦,被人念想着、牵挂着,心里总是暖暖的。
张奶奶有一个儿子外号叫“孝子”,天津一个老板看好了他能写会算,几次邀请他去天津,他谢绝了,因为他心里也有一份牵挂,那就是母亲和这片土地。冬枣在下洼是个好产业,“孝子”种了两亩冬枣,还有什么比守在母亲身边种冬枣更幸福的事情呢?
在这片黄河三角洲土地上,冬枣已化为乡愁,成为人们对母亲、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从盐碱贫瘠到枝叶繁茂,沾化冬枣产业历经30年长盛不衰,现在仍然保持核心优势。正因为如此,才留住外出打工者的脚步,留下陪伴儿女成长的身影,留存枣农对生活的希望和期盼。
我认识一位老人叫李福友,是个冬枣专家、高级农艺师。他喜欢摄影,似乎无时无刻不在发现身边的美,他也全身心地把自己的热情放到冬枣产业上。
3月4日,我在村里的柳色新合作社交流群里下通知:今晚7点钟,沾化冬枣专家李福友老师在这个微课堂的群里,讲解“沾东二号冬枣的栽培和管理”,欢迎感兴趣的乡亲听啊。那天晚上,福友老师在微信群上滔滔不绝地讲了两个小时,通过话语带来的养分比生态有机肥还充足。这也不知是他第几次讲公益课了,也不知多少次把烂熟于心的技术和经验如竹筒倒豆子般全倒出来。这份热情换来了枣农极大的信任和尊重,枣农有疑惑和喜悦都愿意向福友老师交流和分享。
坚守是一种可贵的情怀,我也时时被他们的行动和精神感动。我经常在朋友圈里感受到福友老师和一批投身冬枣事业人的忙碌,昨天在防雨棚里讲解,今天在田里指导嫁接前的接穗,明天又将奔赴另一片枣林。这份情怀的背后,是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深情,是对冬枣的惦念,是不愿看到有人在荒芜的冬枣林边自怨自艾。事实上,正是有了像福友老人这样钟情于冬枣事业的人,有当地政府的大力推动,拥有50万亩冬枣林的沾化区,拥有10万亩冬枣林的下洼镇,必定能够在沾和融化、相得益彰中拓宽产业发展空间。事实上,如今的沾化冬枣行业,已经慢慢发生了变化,从勤恳地种枣、吆喝着卖枣的单一种植产业,过渡到一个集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现代化综合产业体系。
雨后,村里人从家中出来的多了,这是最惬意轻松的时光。我从没像今天这样,看到干渴许久的冬枣林饱饮春霖,萌生出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感。我走过的那些时光,也从没像今天这样,过一个关心农事和节气,过一个对身边这片土地怀有特殊感情的生日。
恍若春天催醒了对生命意义的追索。有意义的生活,或许不是用诗歌和远方来渲染,而是用一点点的努力,让日子变得充盈有力,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