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扶贫,我是幸运的
2020-11-13 11:10: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本报记者 倪 敏 整理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疫情防控期间唐文强在卡点值守。

  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走出象牙塔后来到基层一线,亲历扶贫攻坚实践,与基层干部群众一起谋发展促振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在村工作选调生”。

  唐文强就是他们其中的一位。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扶贫感悟。

  2017年9月,通过宁夏选调生招考后,我来到偏远的沙漠片区——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陶乐镇庙庙湖村,走上了驻村扶贫之路。

  庙庙湖村,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村里青壮年基本上都外出打工了,留下的几乎是没读过书的老幼妇孺,全村1413户中有713户3854人是建档立卡户。

  刚上班不久,参加了一次农户简易厕所拆除,象牙塔与现实生活的落差,令我深深地陷入自我怀疑之中。

  首先面对的是语言关。庙庙湖村是生态移民集中安置村,来自西吉县的1413户7211名移民群众,操一口浓重的当地方言,交流起来很困难;其次是伙食,顿顿是土豆,让我有种看一眼就饱的生理错觉。

  一年之内,无数次夜深人静之际,我忙完工作,坐在村部门口的台阶上,望着远处的沙漠星空,感怀之余,开始质疑自己的选择。

  好在,几件小事,很快改变了我的消极心态。

  2018年秋的一个傍晚,70岁的贫困户、留守老人李奶奶跑来对我说,“小唐,我家房产证不见了”。我帮她找了一圈无果,决定办理房产证挂失。带着李奶奶到镇国土所开了证明和介绍信后,又跑到县自然资源局帮助办手续,几经周折,终于将房产证补办了下来。这件对我来说的小事,老人却常常念起,每见必夸,对我像对孙子一般亲切。

  也是这年冬天,村里的王奶奶突发心脏病,我驱车将她送到县医院,出院后又帮她办理大病医保报销。没想到,记忆力已经退化的王奶奶,竟然默默地记下了我的手机号,时常打电话对我嘘寒问暖,甚至好几次,要把自己房产证的名字写成我。感动之余,我为自己曾经的迷惘感到羞愧。

  通过一年的磨砺,经过领导同事帮助,我逐渐由依靠他人“搀扶走路”到能“独立行走”。

  对我帮助最大的当属村书记马德成。作为本土“百事通”,马书记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介绍情况,带我走村串户,指导我融入群众。

  2019年冬,我帮助厌学少年小马(化名)重返学堂,过程虽坎坷复杂,但最终还是让小马到平罗县职教中心学习汽修。从此,我成了小马口中的大哥,遇事喜欢跟我交流。

  2020年初,为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我第一时间回到村子,吃住在村30余天,连续50余天无休。这一年也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庙庙湖村发生着巨大变化。通过引进服装厂、建设阳光温室大棚、成立肉牛肉羊养殖合作社、打造劳务服务中心及就创业一条街,全村形成了以劳务产业为主,养殖产业、瓜菜产业、服装加工业等协同发展的多元产业结构,全村村集体经济超过2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8年的7205元增长到9000多元。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卫生改厕、环境整治效果明显,新建了乡村大舞台、村史馆……

  摘掉贫困帽子的村民,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我刚到村时,村部天天挤满了要低保、要救助的群众,而现在咨询贷款、创业的越来越多。疫情防控期间,一些大家眼中曾经的“懒汉”村民,也主动当起志愿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很多人自发向村内卡点捐赠泡面、取暖用煤等物资……

  几个月前,那则火爆网络的视频《后浪》中有这样一段话:“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于我而言,作为选调生驻村扶贫这三年,看似平淡,却刻骨铭心。

  不是所有的树都能像胡杨一样长在戈壁滩上,不是所有人都能亲历扶贫一线。我来了,我是幸运的!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