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选调生 我在村 | 种好黑木耳,人也黑一圈
2023-02-17 14:24: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李博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李博在晾晒木耳。

  众所周知,“中国的北极”在黑龙江漠河,但有谁知道“中国的冷极”在哪儿吗?零下58℃是什么样的体验,你尝试过吗?我尝试过。

  大学毕业后,作为一名选调生,我一路向北,来到离河北老家2000多公里的“中国冷极”内蒙古呼伦贝尔根河市。

  由于根河市没有行政村建制,根据组织安排,2021年5月,我来到同属于呼伦贝尔市的鄂伦春自治旗乌鲁布铁镇向阳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鄂伦春自治旗2020年才退出贫困旗县序列。而我所在的向阳村是个传统农业大村,人口多,产业单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村民们不返贫成了村里最重要的事。

  通过前期收集资料、和村干部拉家常,我了解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是食用菌产业和土地流转租金,为发展集体经济,村干部和驻村干部们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我是一名工科生,所学专业和农村发展不太对口,想帮村民种木耳却又有畏难情绪。村书记是个性格开朗、果敢的女同志,她启发我:“不妨试着去基地里,寻找一下问题的答案。”受到鼓励后,我行动起来,翻阅资料,学种植技术,找村里管理能手请教经验,一心投入到实践之中。

  5月,大兴安岭的天气渐暖,村食用菌基地开始忙碌起来。为了挑选优质菌棒,凌晨4点多我跟着村干部到菌包厂拉菌包。木耳生产流程主要包括大棚消杀、菌包打孔、吊绳挂袋、测温浇水、采摘晾晒、装袋入库,要保证木耳质量,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挂袋木耳摆放时,控制好温度、湿度是最重要、时间最长的一项工作,我主动请缨承担这项细活,每天早、中、晚定时查看棚里温度,做好记录,有时早晨5点多起来测温,晚上9点多浇水,高温时一天需要监温、浇水十几次。因为有新鲜感的加持,前几天并不觉得辛苦。到了第四天,我就打起了退堂鼓。“一看你从小就没干过农活,这点活儿算什么啊,我们凌晨3点就起来上地了。”村书记的话让我有些脸红,却又点燃了我继续干下去的斗志。

  几天时间,小木耳纷纷从菌袋四周的小孔中探出头来,长势喜人,我的劲头也更足了。记得有一天给木耳浇水时,是早上8点,我发现一号棚里的部分木耳变成了黄褐色,我当时非常着急,拿着样品立马开车去菌包厂请教,原来是浇水时间过长了。“要遵循分期浇水、看天给水、干湿交替三个原则”,回到村里后,我和村干部详细讲解了浇水的注意事项,他们脸上露出了一丝轻松,我心底的忧虑也一扫而空。

  作为年轻人,我也用好自媒体。先是利用抖音、快手将木耳生长过程拍成短视频,重点介绍木耳绿色无污染、肉厚营养价值高的品质,播放量逐渐破万,销量也逐步提升。

  为了带动更多农户搭上木耳产业“快车”,我们探索“党建+产业+农户”发展模式,做强党支部,由村“两委”带动农户边干边学,在自家小院发展“庭院种植”。同时,我们也搞起了采摘园,多方联系学校,让学生们在木耳棚里开展研学,亲身体验采摘活动,让他们真正走进乡村、发现美好,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的意识。

  2022年,向阳村的木耳产量达到1.65万斤,带动村里65户130人就业,户均增收2365元。

  全程参与木耳种植,让我肤色黑了一大圈,但脚下沾满的泥土却让我倍感真实、踏实。

责编:尹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