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报刊登的几位村官的体会,道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只有真切了解百姓甘苦,真正懂得群众需求,说话群众才会爱听,办事群众才会喜欢。一个村如此,放大到一个县、一个市、一个省、一个国家,同样如此。
中国是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既有经济发达、社会发展水平直逼中等发达国家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也有贫困、闭塞、落后的老区、边区;身在城市,可以到处看到豪华鲜亮,但走进一些农户,你会忍不住为眼前的贫寒而心酸;浮在社会的表面,可能听到的就是歌舞升平,然而接触到社会底层,才会发现不少人活得竟那么不易。问题是我们的干部队伍中,许多既非出身于寒门、高校毕业后又直接进了机关大门,拿着人民的俸禄,过着安逸的生活还执掌着某一方面权力的同志,是不是都能对社会底层的情况有切身的体验?
作为人民的公仆,各级干部对国情民情是否熟悉,对社会底层人的艰难困苦是否有深切的体验,说话办事和使用权力的指向必然大不一样。有什么样的群众观,才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和政绩观,为什么现在老百姓最反感的一些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时有发生?为什么现在某些政府决策、某些项目上马会遭到老百姓的抵制?背后的深层原因,可能都与当权者脱离群众、不熟悉国情民情、高高在上想当然有很大关系。诚然,如今信息手段非常发达,我们可以通过现代科技迅疾地搜集和了解各种情况,但是,靠科技手段终究无法走进百姓的内心深处,更无法拉近我们与人民群众的情感距离。不到群众家中去,不到田间地头去,不和社会底层人真正生活在一起,一道切身体验他们难在哪里、忧在何处,必然很难和人民群众心向一处,也很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任人。
“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基层一线虽然条件艰苦,不如在机关、在大公司、在校园那样安逸,但最能体察国情、民情,最能了解社会,最能贴近群众,最能增进和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也最能提升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意志品质,作为党政干部选拔培养链上的重要一段,大学生村官这段经历能够带来的最宝贵的财富,恰恰就在这里。几年来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实践已经证明,许多大学生村官正是靠这样的财富,在农民群众那里的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李源潮同志在华西村与大学生村官座谈时语重心长地指出,农民是我们国家目前最大的群体,干部队伍中要有相当比例的人熟悉农民。一位智者曾经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不能答。智者说:“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年轻大学生村官其人生就好比一滴水,只有融入江河湖海一般深广的基层中去,才能获得生生不息的能量,才能呈现波澜壮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