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各地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日益重视,大学生村官业已成为承载希望的“时代宠儿”,品牌效应与日彰显。但是,如同著名商标容易被仿冒贴牌一样,现在大学生村官这一身份“标签”也存在被泛化使用的现象。如果不加以正视,势必会有损大学生村官的品牌形象,降低大学生村官的品牌影响力。
不久前,记者采访发现,一家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的门口尽管挂着“大学生村官创业园”的招牌,但基地中的大多数企业主体或项目主体都是从别处招商引资过来的,村官老板很少,大多只是从事一些辅助性工作,甚至就是跑“龙套”。大学生村官通过银行贷款获得5-10万元的资金,在动辄八九十万元甚至近千万元的投资规模中所占比例很小,在创业园中展示能力的空间也非常有限。之所以挂这样的牌子,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样做可以一举两得:一方面基地可以享受大学生村官创业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还可以将基地当作大学生村官工作的一项重要成果向上级展示。
利用大学生村官群体炒作社会话题的现象近来也不少见。比如青年男女婚恋难,本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城市白领中并不鲜见。可有人突出大学生村官的婚恋难,且归因于他们身处农村、待遇较低、前途不明等,这种“贴标签”出发点也许是想引起社会对大学生村官的关心,但其消极影响在于,容易让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婚恋难”的心理暗示,动摇其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的信心。
此外,个别大学生村官遇到困难也会泛用大学生村官的名义向社会发出呼吁求助。前不久,一位大学生村官的妻子罹患重病,便将面临的困难发到网上,并突出强调自己的大学生村官身份,言辞中还认为有关方面对大学生村官关心不够;一位女大学生村官女儿患有眼疾,也以“一位大学生村官妈妈”的名义在网上发帖,希望社会奉献爱心、施以援手;一位大学生村官与熟人合伙创业被骗,却以大学生村官名义不断找当地组织部门,要求帮助协调解决。尽管这些困难最终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帮助下得到不同程度解决,但大学生村官本人放大村官身份效应的做法却值得商榷。组织部门和社会有关方面有责任关爱培养大学生村官,促进他们成长成才,但不是说对大学生村官面临的所有困难都要大包大揽,事实上也不可能大包大揽。大学生村官作为一个年轻的群体,应当善于利用社会保障机制化解意外风险,通过法律手段规避经营风险,如果惠及大学生村官的各项政策被泛化滥用,将不利于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