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区位于上海市北部,是上海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距离市区最远的郊区之一。受制于区位条件和上海市区的虹吸力,近年来崇明区农村老龄化愈发严重,老龄化程度位列全市郊区第一。
如何适应老龄化的农村成为摆在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到村任职选调生面前的难题。笔者通过调研发现,老年人与年轻干部客观上存在代际差异,尤其是在思维和价值观上,导致年轻干部在与之交流过程中产生沟通困难,没办法解释清楚政策,也没办法说服对方。村里缺少年轻人,一方面导致农村工作缺少活力,很多工作难以开展;另一方面导致年轻干部的孤独感、沉闷感,尤其是部分尚未婚恋的年轻干部日常社交缺少合适的对象。
大部分年轻干部到基层都有着干事创业的热情,但是除了面临老龄化的难题外,普遍还会被泼上“三盆冷水”。其一,许多村民的诉求不合理,年轻干部缺乏农村工作经验没法解决;其二,年轻干部想法多,但是囿于政策与资源受限难以落实;其三,外来年轻干部对村情不熟悉,没办法直接参与某一条线的工作,只能由其他村干部带着进行,或者仅针对宏观政策提出建议。
要解开老龄化难题,化“三盆冷水”为锻炼年轻干部成长的甘霖,笔者认为需要组织聚焦关怀、朋辈联动聚力,释放青年干部能量。
加强对农村基层年轻干部的关爱与支持。为乡镇干部、村干部规划个人成长路线图,并配套一定的激励机制和轮岗机制,以助其工作更有目标、更有动力;针对驻村第一书记、到村任职选调生,可以更多地争取派出单位的资源支持,并畅通其与上级组织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充分发挥其城乡发展的纽带作用、集体经济发展的智囊作用。
组织更有针对性、更具有实操性的培训课程。不少年轻干部来自省外,语言不通、风俗不同成为适应基层工作的最大难关。组织部门可以设置快速熟悉区情、熟悉乡镇情况的专题培训,邀请能人进行专题讲解,邀请基层干部讲工作方法等“干货”,分享具体问题的解决经验。
组织更能够碰撞出火花的交流会。既可以是不同部门之间、年轻村干部之间、驻村第一书记之间、选调生之间的小范围交流会,也可以是跨四类农村基层年轻干部、跨“年级”年轻干部之间的交流会。通过同辈之间自由开放的讨论,交流处理基层事务的心得、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有助于碰撞出新想法、学习他人成功做法、汲取类似经验教训。通过向前辈学习,可以快速地熟悉掌握本村情况。例如,一届驻村第一书记任内可以为三届选调生分享经验,区级选调生可以为新到任市级选调生介绍崇明风土人情。
崇明区老龄化的问题背后,核心还是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要打破由经济发展滞后导致的人才外流死循环,就需要更充分关心关爱有想法、肯吃苦、能奉献的基层年轻干部,解决他们在基层遇到的适应困难、工作困难、生活困难,助力他们在崇明农村得到充分的锻炼成长,打造一支推动崇明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上海市崇明区堡镇四滧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冯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