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庄屋”见证瑶寨时代变迁
2021-05-11 09:54:00  来源:新华社新媒体  作者:谢樱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初夏时节,位于湖南省江永县兰溪瑶族乡的勾蓝瑶寨,自驾游车辆接连驶入瑶寨,村民们张罗着农家乐、民俗表演等旅游服务,一片繁忙。

  千亩金灿灿的夏橙已进入采摘期,水泥路面机耕道直通果园,游客在园中体验采摘乐趣,古老瑶寨生机勃勃。而远处瑶寨的数十间“牛庄屋”却不见了烟火,没有了往日的热闹场面。

  勾蓝瑶寨的“牛庄屋”历史悠久。自古,勾蓝瑶寨流传着“种田种到十里外,牛粪上面放饭菜”的顺口溜,展现了当地村民劳作的艰辛。先辈们在农田区建起上下两层,下层关牛、上层住人的“牛庄屋”,一代接一代,形成了勾蓝瑶寨的“村外村”。

  一层关牛、二层住人的“牛庄屋”。(何云雄 摄)

  勾蓝瑶村党支部书记欧阳明俊说,新中国成立后,村民才陆续告别“牛庄屋”。特别是国家精准扶贫政策落实到村到户,以乡村旅游、水果种植替代传统产业,让瑶寨焕发新机。

  2015年,湖南省民政厅扶贫队帮村里修通了29条水泥路面机耕道,村民可以骑着摩托车、开着拖拉机“一溜烟”到达田边地角,省时省力、生产效率高,村民再也不住“牛庄屋”了。

  今年79岁的勾蓝瑶村民何洪碧回忆:“8岁时我就跟父亲住‘牛庄屋’,父亲种田地,我养牛守屋。那时水稻产量顶多每亩500斤,遇风调雨顺的年份仅能填饱肚子,如遇天旱水涝,可能颗粒无收。”如今,何洪碧的子女在外打工有收入,他在合作社有分红,一家住着120平方米的易地搬迁安置的两层小楼,全家人衣、食、住不用愁。

  以前,住“牛庄屋”的人都是田地不多、不富裕的村民,男人住“牛庄屋”,女人操持家务照顾老小,男人们一般两三个月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半年都不着家。77岁的勾蓝瑶文化传承人欧阳绪珍还记得,每年刚出元宵节,男人们就牵着牛、带上农具住“牛庄屋”,直到每年农历五月忙完耕种,男人洗净脚上的泥土后,才能回家歇上一阵,于是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定为勾蓝瑶寨奇特的“洗泥节”,是代表瑶胞们庆祝夫妻团聚的节日。

  如今,“牛庄屋”已无人居住。(甘永华 摄)

  2012年,“洗泥节”入选湖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洗泥节”已成为勾蓝瑶寨旅游主打产品,每年有大量游客前来体验。2015年以来,勾蓝瑶寨成立旅游开发公司,鼓励村民以古民居、土地等入股,并组建农家乐、民俗文化表演等合作社,抱团发展旅游业。

  如今,“牛庄屋”大都已破损倒塌,现存的60多间无人居住。勾蓝瑶村民们白天下地干活,晚上进行民俗表演,家家户户有收入。欧阳绪珍算了一笔账,家里有4人参加民俗表演,每人演出一场50元,全家仅演出收入每年超过20000元。近年来,勾蓝瑶寨每年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全村旅游加上水果种植,人均年收入达15000元。

  “牛庄屋”见证了时代发展变迁。虽然“牛庄屋”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如今有了新的使命。最近,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机关工作人员、学校师生以及外来游客来到“牛庄屋”接受教育,忆苦思甜,珍惜当今好生活,感悟初心与使命。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