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故居。刘江涛摄
大黑坨村村口。侯亚婷摄
大黑坨村鸟瞰图。刘江涛摄
滦河右岸,渤海之滨,海风习习,温柔地吹拂着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胡家坨镇大黑坨村,这里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故乡。
初入大黑坨村,只见主街道中段南侧有一棵大槐树,与大黑坨村同龄,已有610多年的历史。它枝繁叶茂,挺立在村街旁,是村史的见证者,见证了李大钊幼年的成长历程,也见证了伟人故里翻天覆地的变化。古槐随风摇动着枝叶,像热情的主人,迎送着络绎不绝的人们。
大黑坨村坐落在滦河三角洲的滨海海滩上,在李大钊小时候,村庄附近有一两座“河淤沙聚”而形成的沙丘,即当地人所说的“沙坨子”,大黑坨村因建在一道淤积的黑沙岗上,从而得名。村街道两旁的清末民初风格的院墙和古朴的砖雕门楼,述说着这片红色沃土的人文底蕴,造型别致的绿化景观,处处挥洒着新农村的时代气息。
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李大钊在大黑坨村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到北京大学工作后,李大钊也经常利用寒暑假返回大黑坨村小住,并积极向家乡人民宣讲救国救民的道理,引领了一大批有志青年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大黑坨村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持续释放红色动力。依托李大钊故居,大黑坨村形成了以党史党性教育活动为载体,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群众观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党性教育体系。
以弘扬大钊精神激励党员队伍,大黑坨村在全村党员中开展了“叫响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主题活动,党员亮明身份,组建了“党员志愿服务队”“党员致富帮扶小分队”,义务清理街道、传授种植养殖技术,实现了“党员带群众、先富帮后富”,彰显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红色精神在这里升华,从这里延续,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革命精神,成为大黑坨村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李大钊精神的激励下,胡家坨镇更是人才辈出,光耀华夏。在全镇仅5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走出了12位省部级领导干部、5位共和国授衔将军、1位中科院院士和一大批各界英才,有125位革命烈士名垂青史。
大黑坨村致力于打造“红色文化长廊+绿色景观带”。其中的红色文化长廊用32块展牌展示了村庄历史、大钊格言、著名人物对大钊同志的评价及胡家坨镇名人志士简介等内容;绿色景观线路从胡家坨镇的“西大门”将军坨村一直延伸到大黑坨村,沿途栽植金叶榆、丁香等各种树木,建起了丁香园、街心花园、健身公园等休闲场所,打造了通往大钊故居的花海栈道。
齐心协力建设乡村
向村子东部走去,就是李大钊故居。漆黑色大门两侧,一丈高的十字花墙和封顶的青砖院墙,将大门与21间厢房、正房围连成一个长方形的院落,1881年经李大钊的祖父李如珍置建,李大钊在这里接受了严格的家教,对他以后思想性格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
这座乐亭县至今仅存的冀东农村传统穿堂院落民宅,承载着历史,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保存完好,每年来此参观学习者达十余万人次。
在李大钊故居第一次修复的1958年,大黑坨村成为全县第一个通电的村。此后,大黑坨村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村民的生活也日益改善。
“我们村是李大钊的故乡,我们干啥事都要‘要好’。”这是大黑坨村历届村干部,包括村民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村“两委”班子成员和谐相处,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想办法、出实招,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
“原来是家家户户拉着柴油机,从井里抽水浇地,现在一家一个电卡,直接插卡就能取水浇地,太方便了。”村原党支部书记杨晓波在任期间,为村里修路、引水、扩电、防疫,日夜奔忙,实现了4500亩地地下管道全覆盖,田间道路100%硬化,300多盏晚间路灯亮化。村基础设施的完善,让家里的老人、妇女都可以直接参与到农业生产中。如今,范红立接过杨书记的接力棒,又开始投入到村里的暖棚提升、联村供水、道路修建的工作中。
不搞大拆大建、不破坏当地民俗风貌,一直是大黑坨村对人文底蕴的保护和传承。村里三条全长3600米的主街临街墙体外立面已全部建成与大钊故居风格一直的样貌。街道两旁浓郁的树木,干净整洁的路面,村文化广场扭大秧歌、跳健身舞、清唱大鼓评戏的村民,其乐融融,成为大黑坨村建设美丽乡村的最好说明。
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曾经的大黑坨村是一个荒凉贫瘠的偏远村庄,20世纪70年代初,粮食匮乏,村民们一年到头都是以高粱、玉米、白薯干这些粗粮为主食。
“月异岁新,与时俱进,页页连缀,永续无穷。”李大钊曾在《此日》一文中这样阐述“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涵,他希望国人紧跟潮流,学习新知。这也成为大黑坨人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他们决定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原有的生活。
1974年开始,大黑坨人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搞育种、发展地膜花生、建温室大棚……这些投入大、风险大、技术难度大的产业均从这里起步。经过三次农业结构调整,大黑坨村的现代农业走上了快车道。
村民们依靠自己的勤劳和努力,在突破多种技术难关,战胜各种风险后,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如今,这个有着680户的冀东小村庄已经建起了2000多座温室,村民的人均收入也从1978年的68元增长到2020年的2万多元。
村里的种植大户谷秋勇和妻子一起,经营着7个大棚,每个大棚年收入2-3万元。在城里上班的人羡慕地谈道:“买房子筹不到钱的时候,还得向村里的亲戚借钱,他们比我们富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依托丰富的农耕文化和红色革命资源,大黑坨村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和红色旅游两大产业,一方面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引导农民发展设施瓜果蔬菜规模种植、观光农业;另一方面,依托“红色革命圣地、红色旅游宝地”这一文化品牌,积极探索文化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