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对选调生|听到了,“黑丫头”成长的拔节声
2021-10-29 09:25: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李海明 聂伟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人物档案:陈潮,女,1995年生,四川内江人,重庆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2020年10月,到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正子村担任村书记助理。

  正子村一角。

  金秋十月,瓜果飘香,正子村水果分拣厂内,十几位妇女娴熟地分拣着石榴、梨子,然后一个个套网、称重、装箱……“这活不累,每个月能挣2000多块钱,家里几个人拿钱,日子舒坦多了!”48岁的陈秀开心地告诉记者,“能在家门口挣钱,多亏了你身旁这位‘黑丫头’陈助理。”

  一听“黑丫头”这称呼,大家都会心地笑了。今年26岁的陈潮,去年10月来到正子村后,对这个昵称,总是笑着应答、毫不介意。因为,这是印在她脸上的“奋斗勋章”,见证了她为这个村子拼搏的300多个日夜。

  一年来,陈潮在正子村这片沃土上拔节成长,也给村子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三位师傅共上“入门课”

  陈潮是幸运的,因为她有三位领进门的师傅:村党支部书记何玉明、镇党委组织委员谢伟和时任镇党委书记李伟。

  到村报到的第一天,何玉明对她说:“走,带你去熟悉熟悉。”

  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一会儿进农户,一会儿穿果林……半天下来,陈潮发现腿上早已被树枝划了一道道红印子。看着陈潮紧锁的眉头,何玉明认真地给她立了一条规矩:“以后来上班,不要穿短裤和凉鞋,在村就要有在村的样子。”

  善意提醒,陈潮听在耳朵里,却没有记在心上。这位城里长大的姑娘没过两天,又一身时尚上班了。这次,何玉明的语气明显严厉了许多,“让你穿得严实些,是为了保护自己;让你不要化妆抹口红,是为了不与群众有距离……”

  50岁的何玉明,一番如父如兄般的“教训”,说得陈潮面红耳赤。穿衣讲“规矩”,实质上是“入门第一课”。

  从那以后,陈潮换上了牛仔裤、运动鞋,在村的步子越走越稳当,慢慢变成了大家眼中那个笑得很甜、晒得很黑的“自家丫头”。

  入户走访,看似寻常,却有窍门。在一户老奶奶家,陈潮面带笑容地问:“婆婆,午饭吃了没?”可婆婆没有搭理她,陈潮尴尬得不知该说啥。还是一旁的谢伟帮忙解了围:“婆婆,她是问你吃晌午没得?”老奶奶一听就笑了,“吃了吃了”,边说边招呼两人进屋。谢伟告诉陈潮:“要说村里土话,老人家才听得懂”“老人耳背,说话声音要大点”……走访的次数多了,谢伟的提醒全派上了用场。

  村集体产业项目——果园共享农庄建成后,时任镇党委书记李伟带着陈潮进行验收。“走,我们上山数果树去!”陈潮一脸诧异:“满山的果树,怎么数呀?”容不得多想,李伟已经迈开步子,陈潮紧跟其后。“左手边这片山400棵,整个山上一共1700多棵。”“数树”的经历让陈潮明白了一个道理:农村工作讲究的是务实。“基层处处是学问,这是课本上学不到的。”陈潮感悟道。

  结对感言:从城市到乡村,从校门到农门,如何“无缝衔接”?方法对了,就有了好的开始,也就成功了一半。外表的改变是浅层次的,内心的“合拍”才是最根本的。为乡亲捧出一颗真心,获得的回报必是自家人的真情。

  陈潮(右)在村非洲菊基地与村民交流。

  发挥特长点亮“网红村”

  陈潮到村时,央视13套报道了“四川百项惠民补贴发放实现一卡通”。“镜头闪到我了,老师和同学纷纷@我,给我点赞!”陈潮兴奋之余有些忐忑,“努力干出成绩来,让自己从新闻‘背景板’走上乡村发展‘前台’。”

  看出陈潮的心思,何玉明勉励她,“你年轻有见识,开动脑筋一定行。”

  一次,村里打算申报人工湿地项目,不知是否可行,陈潮给中国环科院的专家发去私信咨询。专家结合村情实际,建议将项目改为修建6个生活污水处理池。“既能科学解决生活污水治理,又避免今后在污水处理设施上走弯路、多花钱。”何玉明对陈潮的专业敏感给予肯定,让陈潮有了小小的成就感。

  2019年正子村对村民撂荒多年的170余亩荒山进行托管开发,打造果园共享农庄。栽下茵红李、樱桃、黄桃等,荒山一步步变成了花果山。

  “阿门阿前一棵葡萄树,阿甜阿甜的刚刚好,阿你阿我快来采摘啊……”夏日葡萄成熟了,陈潮在葡萄园里或俯或仰,拍了几十张特写发在公众号、朋友圈,通过亲朋好友转发,招徕游客进园采摘。荷花绽放时,她拉着闺蜜,换上一身古装,拍了一组荷花仙子图,发到抖音等平台,吸引了大批游客打卡。村里似过节一般热闹,汽车排成了长龙,“点亮一个网红村,不仅要会实干,还要会包装宣传!”陈潮说,通过新媒体加持,让共享农庄锦上添花。

  记者看到,共享农庄内的果树大多挂上了“认养牌”,标有认养人、认养日期等信息。陈潮介绍,认养模式让消费者深度参与到农业生产中来,既体验农家乐趣,又能拉动消费。去年4月村里成立集体专业合作社后,村民全部成为股民,可获得土地托管分红和产业利润分红。

  短短两年时间,正子村从一个经济薄弱村变成了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国文明示范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了村里。“2020年回村154人,今年已回村176人。”陈潮兴奋地说,这才是正子村最宝贵的财富。越来越多的返乡青年加入到时令蔬菜、彩色农业、湿地农业建设队伍。2020年,正子村人均纯收入18165元,今年村集体纯利润有望超过18万元。

  结对感言: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从力所能及做起,从民生实事做起,就能在基层找准定位,保持定力,练就过硬本领。一行胜千言,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是对驻村工作最好的诠释。

  本报记者在共享农庄采访。

  瞅准机会引来“富民树”

  和村民的熟稔是靠脚板走出来的。

  到村一个月,陈潮就把整个村子跑了个遍。“我们有9个村民小组,1098户3236人,常年在外务工的有1000多人,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和儿童。”说起村里事,陈潮“一口清”。

  看到村里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陈潮不禁想起大学期间在泸州乡村支教的经历。来到村里,陈潮想得最多的是怎样才能让在外务工的老乡回村挣钱。

  心心念念,必有回响。陈潮在二组看到有个空关厂房,就想着把它利用起来。她打听到高梁镇有个做水果批发的老板叫隆青华,有扩大规模的需求,就打电话过去,对方以为诈骗电话给挂了。陈潮不气馁,连续打,对方答应面谈。

  陈潮的真诚和恳切让隆青华很感动,第二天就上门考察。看过现场,隆青华主动开价:“按市场行情,我出5元一平方米租金!” 陈潮算了一下,500多平方米一年3万元租金,还不错啊!可村书记何玉明伸出一个手指:“我们不要租金,1年只收1万元管理费。”

  能多挣钱却不要,陈潮不知何玉明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要让利给他,让他留下来不走。”何玉明给陈潮细细算账:包装厂开起来了,村集体少收入2万元,但20多个村民进厂务工一年能挣50多万元,这账算得过来不?”这回,让陈潮见识了什么叫“姜还是老的辣”,不得不佩服师傅棋高一着。何玉明说,“除了二组这个点,还打算在五组、七组再建两个点,让更多村民有工做、有钱拿。”

  “一个项目进来了,要想办法拉长产业链。”在何玉明的点拨下,陈潮打开了思路,三个分拣厂建好后,对方有意向在村里再建一个冷库,“到时候本村水果再也不愁卖了。”

  9月初,陈潮给已调任东兴区副区长的李伟写了一封汇报信。“村里打算流转土地,引进中药材产业科技示范园,开发天冬深加工产品。”项目是否可行,陈潮请“老师傅”帮她把把关,“村集体产业的延伸处,就是我的‘练兵场’。”

  结对感言:当好村干部,要学会算“民生账”。何玉明放弃村里多挣钱的机会,算的就是老百姓的就业账、收入账,彰显的是民生情怀。在村工作,一定要明晰这样的理念:发展依靠群众,发展为了群众,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既要保证集体“锅”里有,也要保证家家户户“碗”里有,防止“富庙穷和尚”。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