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让贫困村民吃上了旅游饭(7月27日)
2019-06-28 10:40: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三江镇龙竹村支部书记 赵勇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2019年7月27日

“银杏小筑”民宿项目

时间倒退十年,我也会和很多边远山区的村书记一样,吐槽那些鼓励我们发展生态旅游的“砖家”。因为,我们这种地方,连鸟飞过都不愿意停下来歇歇脚。但经过10年的持续打拼,我认识到,只要你把梧桐树种好了,凤凰自然会飞来筑巢的。

我所在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三江镇龙竹村,山高地贫。2008年地震发生后,原有的通乡主干道被摧毁,新的主干道又改道了,不经过我们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偏远村,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

和小伙伴们一样,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的我心里很落寞。“为什么我们村就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呢?”一次偶然机会,我一位搞旅游的朋友点醒我:“龙竹村植被茂盛、气候湿润凉爽,具备夏季康养旅游、避暑纳凉的条件,且距离成都、重庆等大城市不远,发展乡村旅游前景应该不错。”但他同时也说了,如果道路不通,基础设施不配套,那肯定只能说说而已。

没有人干,我来干。我决定返乡创业。开始是种川芎,第二年开始贷款养猪,有了一定的积累后,2011年,我办起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云顶山庄”。

一开始,村里人都笑我傻,连条路都没有,哪个人会到山庄来?我知道,我原来养猪收益很好,但如果不破釜沉舟,不带头搞农家乐,路就可能永远修不成。2012年,我垫资50余万元,为群众修通了1.7公里的水泥道,既方便大家出行,又为山庄迎来了第一批客人。

2013年,党员们选举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当时,村子被上级确定为“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有贫困户23户63人,占全村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名单公布时,有些村民居然还说什么“戴上贫困帽,好处就会往家里飞。”我听在耳朵里,急在心里:“贫困帽子”戴头上,太打脸了,真不是啥值得骄傲的事。在大会小会上,我总爱说一句话:“政府给的项目资金只能‘当种子’,不能‘当粮食’。”“政府一直在用政策的绳子把我们往上拉,我们自己不用力往上蹬,只会‘吊死’。”

面对艰巨的脱贫任务,面对村里山高、地贫、全是老弱病残没有劳动力的现实,我觉得还是要发展旅游产业,让老人妇女都能找到活干,也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家。

种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可问题是,即便是路修通了,通往村民心里的路也不一定畅通。

当我把发展农家旅游、助推集体经济的想法,一五一十地在村民大会上做介绍时,全村91户村民,举手同意者寥寥无几。发动大家入股搞旅游合作社,竟然没有一个村民愿意掏钱。

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不称职的干部。为了让村民放心,我和村“两委”干部们挨家挨户去做工作,扳着指头给大家算细账,分析发展农家旅游给集体、给个人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还一次次拍胸脯表态:“我已经跨出了第一步,2015年山庄净赚40万!你们只要放心大胆地跟着干就行,有啥子损失,都由我来承担!”有了我的信誉做保证,村民们动心了。

63户贫困户纷纷以每户3000元的项目扶持资金入股,我再自己配套资金,共筹资200余万元,打造了村集体项目——“银杏小筑”民宿项目。每年收取12万元的租金收入,其中40%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60%用来分配。

2016年5月,“银杏小筑”一开业就非常火爆,订单一直排到8月底。七八月份更是一房难求,年底一算账,半年多接待游客8000人,实现旅游纯收入50万元。第一次分红,贫困户每人分得500元,其他村民每人分300元。

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多,狭窄的村道成了制约旅游发展步伐的最大瓶颈。于是,我带着村“两委”成员四处奔走,争取资金100多万元,让龙竹村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2017年,我们村实现整体摘帽脱贫,并成功申报“省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全年旅游纯收入达90万元。2018年再创新高,旅游纯收入突破160万元,仅旅游一项就为村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下一步,村党支部打算在看得见乡愁上挖掘亮点,激活城市人回忆与留恋的细胞,让农村生态文明、淳朴乡风更有感染力。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三江镇龙竹村支部书记 赵勇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