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割舍的牵挂(7月26日)
2020-02-21 16:55:00  来源:陕西先锋  作者:徐迪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2019年7月26日

  徐迪

  宝鸡市文化管委会工作,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在宝鸡市陈仓区新街镇庙川村担任第一书记。

 

  离开庙川村这两年,我陆续回过村上几次,总觉得那是我的一份牵挂。2018年春节临近,我再次驱车来到位于陈仓区西山脚下的新街镇庙川村。对这个小村庄太熟悉了,而在三年前,我从不曾想过自己的生命会与它有如此亲密的联系。这一次回到村上,本想悄悄看一眼就离开的,但闻讯赶来的村民还是把我团团围住了。“徐书记好!”“徐书记今天别回了!”乡亲们你一言我一句热情地招呼着,一种无言的温暖霎时涌上心头,两年前的一幕幕豁然在眼前闪现。

 

  访贫交朋友

  2015年8月,我进驻庙川村扶贫点。到任后第一件事,就随着村主任走家串户地去了解情况。大山深处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乡亲们的淳朴热情感染着我、吸引着我,我每天都活力充沛、干劲十足。村子方圆八九里,村民居住较为分散,且多是山间小道,连自行车都走不了,只能靠步行,每逢下雨更是泥泞难行。两个月时间里,我走遍了全村8个小组300多户村民,对村民的生产生活、经济收入、子女入学、健康医疗、种植养殖、村容村貌等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记满了一大本厚厚的工作笔记。

  深入了解后发现,庙川村地处偏僻,发展滞后,虽已进入21世纪,村上仍有约一半群众在温饱线上挣扎。闭塞的交通,封闭的信息,频繁发生的泥石流灾害,使村落显得破败不堪缺少活力。起初一段时间,我住在村小学一间宿舍里,到了饭点就挨家挨户去吃 “派饭”。村民们对我这个“外来人”十分热情,总是想着法子给我做好吃的,可一旦谈到发家致富,大家又都哑口无言或是唉声叹气,要是不多问,他们都不谈具体困难,一副悠悠然很知足的样子。村里的青壮劳力大多外出打工了,留守的多是些老人。村小学修缮得簇新亮堂,却也只有几十名留守儿童,好多孩子没念到初中毕业,就开始打工谋生了。看到乡亲们诸多的生活窘态和麻木无助的神情,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开始感到肩上的担子沉了起来。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扶贫工作的深层意义和扶贫干部不寻常的责任。

  60岁出头的冯大爷,孤身一人无儿无女,智力上有些障碍,说话口齿不清,腿上还有残疾,一个人守个独院恓惶度日。我刚去他家时,就有人说他疯疯癫癫,有时还会胡乱骂人或是动手抢东西,让我防着点。我没多想就去了他家,起初冯大爷什么也不说,只是看着我傻笑。当我第二次、第三次单独带着慰问品去他家,他开始有意识地给我让座,还要给我烧水喝。当我离开时,他追出来非要塞给我一把核桃,这个举动连村民们都感到惊讶。这之后,每次见到我,他都兴奋地向我挥手咿呀,有时还拖着瘸腿给我带路。久而久之,我更对他多了几分亲切,每次离开或是返回村子,都会特意去看看他,或给他捎去些生活必需品,仿佛是去看一位老友。

  村民马老汉的儿子、女儿都上了大学,儿子毕业后又当了老师,买房买车,日子过得让人羡慕。可天有不测风云,儿媳患病猝死,给原本幸福的家庭带来致命打击,马老汉一度心情忧郁,更无心料理生活,日子很快走了下坡路。政府照顾他,给他报了低保,倔强的马老汉怎么也不接受,说他“丢不起”这个人,更不愿意让村民知道他家庭变故这件事,村干部去劝说,也被他骂了出来。为此,我反复多次到他家做工作开导他,劝他正视现实,不要有什么顾虑,其他乡亲更不会笑话他。刚开始,他也很抵触,但接触一段时间后,他的心绪渐渐稳定下来,人也变得开朗了。后来,他逢人便说政府扶贫济困的好处,对我的工作给予大力支持。

 

  网络通世界

  到村上不久我发现多数村民家的电视机收看不了节目,难以及时了解党的政策和知识信息,原因是当地山高林密,电视信号尚未全部覆盖。村民们曾向有关部门反映过,终因改造工程费用大而搁浅,看电视难成为村民们要解决的急迫问题。我犹豫再三后鼓足一口气,想着一定要帮助村民打开这只信息网络的“天眼”。

  实施网络入村需要埋杆架线,粗略预算资金近百万元。我反复与市区电信部门协调,提出申请重新架设线路,并认真地拟制了可行性报告。可我的申请报告让电信公司犯了难,庙川村位置偏僻,投入成本远远超出他们的承受度。在拒绝和非议面前,我没有却步,拜访一次不行,再去拜访第二次、第三次。为此我受过不少委屈,有几次真的想放弃,但一想到信息化时代的强烈冲击,想到网络将会给庙川村带来的改变,我不断地说服自己,一次次地拨打电话或去登门拜访。后经多方协调,宝鸡电信企业终于答应投资60余万元改建庙川村通信线路,这使我非常感激。但我还顾不得歇气,因为还有几十万的资金缺口。那段时日,我整日奔波,着急得连续一周都失眠,整个人也瘦下去一圈。我决定邀请宝鸡几家企业和社会名流进行募捐,列出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大大小小企业名单几十家,一家一家地去说服,苦口婆心地请求支援。多数企业刚开始对我不予理睬,以各种理由回绝,甚至连保安门卫都不许我入内。周围的同学、战友、亲戚被我“访”了个遍,微信朋友圈里也全是募捐的信息。曾有人劝我,帮扶是一项阶段性任务,没必要那么劳心费神,没必要自讨苦吃,也有人认为我描述的“网络前景”是在忽悠群众,说我是自作多情搞“形象工程”。面对众多猜忌,我没有灰心,没有动摇,满脑子想的都是募捐筹款。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真诚最终赢得了回音。2015年11月,正值隆冬时节,20多位企业家如约驱车来到庙川村现场捐款,一次性募捐6万元,我所在单位宝鸡市文委会又拿出了3万元。那一天,慕名而来的各界嘉宾挤满了村道,村民们从没有见过那样的场景,整个庙川村仿佛沸腾了。捐款仪式上,我激动得眼含热泪,话语哽咽,我向各位企业家、各位捐款者深深鞠躬致谢。同样被感动的还有赶来参加募捐活动的600多名庙川村的群众,他们不会说什么感激的话,但从那一双双渴求和喜悦的眼睛里,我读懂了他们的幸福。

  资金问题解决了,接下来便开始动员群众移杆架线,不曾料到这又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有个别村民提出要求补偿,并以此为条件阻碍架杆修路,延迟工程进度。我随后了解到,深层原因是村上积累多年的矛盾,村民们普遍对村干部不信任,说他们不办实事耍嘴皮。村民心中有怨气,甚至讲怪话,使阻力。那段日子,我常常困惑得彻夜难眠,农村工作的艰巨性远远超出我的想象。我又一家一家地反复做工作,自购慰问品去看望村上的老人,讲明各种利害得失,引导群众要看长远发展,主动帮助村民消解顾虑。在绝大多数村民的支持下,最终妥善解决了相关问题,2015年12月,光纤入户工程顺利完成,庙川村实现了想都不敢想的“网络梦”。当日,我和乡亲们一样,兴奋地在电视机前狂欢不已。该村成为当时宝鸡市第一个信息光纤整村覆盖示范村,在陕西广大农村产生了很大反响。

  网络通了,信息灵了,村民们的“心灯”也畅亮了。乡亲们能看到100多套图像清晰的电视节目,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为村民获取致富信息创造了条件。村民们文化程度低,对新鲜事物接受较慢,我买来相关资料发给村民学习,给村民讲授网络知识,手把手地教他们网络运用操作的程序方法,不厌其烦地回答村民们提出的各种疑问,使原本在村民心目中高深玄妙的科技知识,一点点得到普及。后来,我又联系通信部门,为贫困户免费发放手机40余部,更加方便了群众与外界的联系。

  马志芳是村上首批光纤入户的受益者,早些年他靠种植白皮松发家,但后来白皮松苗价格下跌,他连运费都挣不回来。问及现在的情况,他高兴地说:“村上通了网络后,我开始在网上销售苗木,树苗卖到了山东、江苏等地,效益非常可观。”说起网络带来的好处,村民陈铁亮激动不已:“这两年,我一直在网上接活,一年能挣到七八万元。现在全村人人用手机,几乎家家通网络,我打心眼里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驻村帮扶的347 难以割舍的牵挂徐书记让我们看到了外面广阔的世界!”

 

  农家多特色

  庙川村长期以来都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由于受自然条件制约,种植的作物产量少、价位低,村民们从年头忙到年尾,却没有多少收成,大多年份只够勉强维持温饱。环境的封闭和生活的窘迫,使村民显得谨慎懒惰、安于现状。我深深明白,一种固化思维的改变何其艰难。扶贫先扶志,我在给特困家庭发放救助金、送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的同时,更多的是对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可持续发展的忧虑和思考。

  驻村两年时间里,我天天和村民“泡”在一起,熟悉了村里的物产植被、一草一木,也对气候特征、土壤性质、特色产品做了深入研究。分析庙川村紧靠西镇吴山自然景区的地理和资源优势,帮助提出产业引导培育计划,依托景区发展旅游服务产业,完善千年古镇旅游功能,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增加时令性种植品种,想方设法提高经济收入。我联系专业培训机构和经验人士,对相关村民进行家政服务和农家乐经营培训,先后有200多人次受训,而后又组团外出参观,共同想办法寻找致富之策。鼓励村民甘存贵第一个建起了农家乐,谈起这些他无比自豪:“以前没有人开办农家乐,担心游客少、规模小、收益不持续。现在不一样了,庙川村也成了一块宝地,而且潜力很大,现在我家一年的收入就有20万元。”

  有了“示范户”的带领,村民们的思路开了,胆子大了,步子稳了。几年间,我悉心引导村民解除心理困惑,先后帮助村民新建农家乐10多家。每当夏秋旅游旺季,村子里人来车往,参观、写生的人群络绎不绝,村民们有了更多收入。后来几乎家家都参与自主项目,收入渠道更加多样。山区有饲养野猪的传统和条件,我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申请专项补助,吸引社会投资160万元,鼓励村民树立品牌意识,扩大饲养规模,拓宽销售途径。村民的劳动热情高涨,各家的收入普遍提高,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明显加快。

  “以前,庙川村的村民们日子过得很苦,有太多困难他们自己无力解决,渴望得到外面的帮助。”这是上一任驻村书记干部留给我的“箴言”,这句话也道出了众多帮扶者共同的纠结和不安。那几年,我和庙川村的村干部一道,立足发展特色产业,抢抓政策红利,积极申请项目支持22.6万元,组织村民在庙川村二组北坡新栽核桃100亩,在五组开垦平整土地80亩,用铁丝网封山育林1公里,发挥了集中成片种植管理的产业优势。如今那些果树都已挂果,全村每年增加收入近100万元。同时,引导村民合理促进劳务输出,每年有近百人利用农闲外出打工,创造经济收入200多万元。庙川村一步步地走向了富裕。

 

  修路更“修心”

  庙川村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村子,2014年前后,村子遭受暴雨灾害,通往吴山景区近4公里的道路全部被洪水冲毁,河道受损4200多米,山体滑坡15处,进山道路中断无法通行,群众的饮水工程也严重损毁,直接经济损失500多万元。危难之际,对口帮扶的宝鸡市文管会迅速发动党员捐助10多万元帮助庙川村灾后重建,派出干部职工与村民一道修筑防洪挡坝,清理河新修成的路道垃圾,创建文化墙,使村民及时走出了困境。这些,都令村民们记忆深刻。

  “和村民打交道一定要真诚实在,一定要为村民多办真事实事,一定要让村民得到实惠,唯有如此,才能使党的政策党的关怀在贫困山区开花结果!”这是一位老领导对我的教导,我在深入的思考实践中,始终坚守着这样的承诺和信条。

  村里的田间道路破损严重,特别是当时的庙川村三组尚未铺上水泥路面,冬春尘土飞扬,夏秋泥泞不堪,出行非常困难。我与村委会商议后,决定帮助村里再修一条田间道路,以改善村民出行条件。说干就干,我亲自组织人员测量设计,多方筹措资金15万元,加宽七组路面3公里,铺设三组水泥道路200米。后期,又协调有关部门投资45万余元,实施了绿化排水渠建设、农村幸福院建设、千亩粮食增产、田间道路建设等项目,庙川村的面貌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实际上,每一步计划实施起来,又都非常艰难。庙川村三组个别村民因担心村干部在施工问题上“耍猫腻”,坚决反对修建便桥和硬化道路。了解实情后,我一方面敦促施工单位公开各项程序,主动接受村民监督;另一方面,又逐一找有反对意见的村民做工作,让他们相信组织、顾全大局,支持村里长远建设。村民见我态度诚恳并无私心,最终做了“让步”,其中一家长期阻碍修路的“钉子户”,也不再作梗,主动配合村上修路建桥。这件事后,我深刻认识到思想疏导工作在基层群众中的重要性。最终路和桥都修好了,不仅修了路、建了桥,也修通了村民和村委会的心桥。

  那段难忘的日子,大多时候我同乡亲们一道,挥锹奋战在工地,经常是一脸汗水一身泥,可我从没嫌弃,从不怕苦,天天激情满满,一副不知疲倦的样子。两年的时间是短暂的,步履是匆忙的,我和村两委会一起,按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精心制订建设规划,安装路灯80余盏,大大方便了村民生活。争取补助资金58万元,启动了庙川村安全饮水项目,彻底解决了群众饮水难题,结束了村民千百年来饮用不清洁水源的历史。几年间,市文管会通过自筹资金、申报项目、社会援助等多种途径,为庙川村建设了106万元的基础设施,完成田间道路项目总长达18公里,村民用水、用电、网络、交通等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我的牵挂久久地留在了庙川村,以后的日子里,我一定还会“常回家看看”。

 

来源:陕西先锋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