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了,她还在村里忙碌着(12月6日)
2019-12-17 16:56: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聂伟 倪怀成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2019年12月6日

  编者按 乡村干部报年度策划“跟班乡村干部”活动,来到了新的一站——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里仁乡丁窑村。

  这个仅525户、2452人的苏北小村在当地赫赫有名。因为,这是一个当地群众嘴里“烂到神仙来都摇头”的村子,既穷又乱,既是“十三五”省定经济薄弱村,今年又被定为“软弱后进党组织”,列入整顿转化名单。

  今年7月,乡党委任命25岁的返乡新村干张凡担任丁窑村书记。这位“丫头书记”大刀阔斧,对村班子实施大换血,原先的8个村干部换了7个。新兵书记、领着一群平均年龄为38岁的“新兵”干部,投身农房改善、公共空间治理、脱贫攻坚、土地流转……短短半年干下来,丁窑村面貌焕然一新。

  让我们一起去见识一下“神仙都点头”的奇迹是怎样发生的吧!

 

图为丁窑村新(右)、旧(左)党群服务中心对比

 

  “我晚上入户送棉袄,你们来不来”

  12月6日傍晚,我们赶到了里仁乡。乡组织委员王浩是个90后,有激情、有想法。里仁乡的返乡兴村新村干队伍日常管理,就是他主抓的。

  由于年纪和新村干们相仿,王浩对这支乡村青年干部人才队伍有说不完的故事和情感。他告诉我们,新村干是2017年起宿迁市委组织部实施的一项基层人才新政,迄今招了两批。选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35岁以下的本土有为青年进入村里培养,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干部人才动力。在里仁乡,这样的新村干共有27人,张凡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优秀不优秀?眼见为实。“走,带你们去找她!”晚饭后,王浩开车拉上我们出发了。

  一栋气派的二层楼房,就是今年新落成的丁窑村党群服务中心。一个瘦瘦小小的年轻姑娘迎出门来。领着我们里里外外转了一圈后,没等我们坐下喝口水,她就从墙角提起两个白色大塑料袋,一手一个,“我要赶着去两家送棉袄,你们来不来?”

  在农村入户,掐好村民在家的时间很重要。“农村大家都睡得早,这时候去正正好,都是群众在看电视的时间!”她一边走一边解释。天凉了,村里买了一批棉衣棉被。11月29日,村里在新落成的党群服务中心广场上举办首届“小板凳议事会”,现场给困难家庭发放了一批。有两户因故没能到场。“明天就是大雪节气,必须赶紧给人送去!”

 

图为记者与张凡在为贫困户送棉衣的路上

 

  服务中心里里外外一切都是新的,门口有新路灯,路也是硬化后的宽敞水泥路。走了几分钟后,张凡领着我们拐上了一条狭长黝黑的路,且坑坑洼洼。张凡不停地提醒我们:这儿有石块,那儿有小沟……

  走在这样的路上,她有些不好意思说,原先村里都是这样的路,年久失修,最宽的地方只有3.5米,老百姓会车都要争个谁让谁。“如果我们的群众都开上轿车了,还要为路红脸,哪来的幸福感呢?”

  张凡的担心不是无的放矢。就在几个月前,有个乡干部开车来村办事,把村里一位骑电动车的老人给晃到路边沟里去了,为医药费,老人找村里、找那位干部闹了好多回。

  张凡上任后第一把火就是解决路的问题,“我们先后争取200多万元项目资金,短短半年时间,把乡里通往我们村沿途3个村的村道都连带硬化、拓宽,还在村里架设了路灯4.5公里。”她边走边说。下一步,她就要硬化眼前这些通组路,把民心路一条条通到老百姓家门口。

 

  “你们有事给我打电话,24小时都通”

 

图为丁窑村党支部书记张凡为贫困户张彪穿棉衣

 

  我们第一家看的是21岁的小伙张彪。出生时,张彪因难产导致智力障碍,和80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

  “还认不认识我呀?”“凡凡!”张彪一眼就认出了张凡。

  张凡的奶奶说:“他看上去傻傻的,谁对他好的,他记得牢牢的!”送去的棉袄,张彪立马高兴地换上,张凡就帮他穿,还把领子拉拉好,就像亲姐姐对弟弟一样,还挺合身,张凡一边使劲地夸他:“真好看!”张彪一脸阳光灿烂。

  黑夜中,我们叩开了苍缀英家的门。

  苍奶奶和老伴都80多岁了,和张凡相识,源自张凡喜欢下村逛。一开始老人以为是上门推销保健品的,警惕性还挺高。随后误会解开了,再上门,老人就热情些了。再来几次,处出感情来了。“我孙女比凡凡小三岁,也是大学生,难得回家。我们把凡凡当成自己亲孙女了!”苍奶奶边说边用手背抹眼泪。

 

图为丁窑村党支部书记张凡为贫困户苍缀英老奶奶穿棉衣

 

  “孙女”每次上门,都要拎点东西。推却不过,换上新棉衣的老人特别开心。更让老人暖心的是,张凡挑的棉袄,比先前自己亲孙女给她买的那件宽松,“孙女跟我讲,现在都流行什么修身款,很好看,但穿上真的不舒服,尤其老腰勒得难过。还是我家凡凡懂我,这孙女亲!”她一把就把张凡搂在了怀里。

  临出门,张凡往苍奶奶的老款手机上,熟练地存上了自己的号码。“我会常来,你们有事也可以给我打电话,24小时都通!”

  看到有需要帮助的老人,她都会留号码。她对市面上不多的几款老人机很熟悉。“我不希望老人们用得上,希望爷爷奶奶们都长命百岁。但有事,尽管找我!”张凡的语气斩钉截铁。

 

  “脚下有泡,群众才会认可你”

  离开苍家,已过了晚上9点,村庄都进入了沉睡时间。我们看了一下手机上的温度计,刻度显示为:1℃。但体感其实要比温度计更低些,在清冷的月光映照下,我们呼出的白气愈发清冷。

  一路走,张凡一路给我们介绍她走访的感悟:这些老人真正在意的不是一件两件棉衣,而是有人惦记着他们,有人愿意花时间陪陪陪他们。特别是在这样冷的夜里。这是一种融入群众的好方法。

  走访就是一个最实用的方法。夜风吹过,已是冰冷,村里的狗都没有了叫唤的热情。偶尔有一两声犬吠,随着脚步的接近,再听到张凡的声音,很快就停歇了。张凡对这个自豪地不行:刚来村里,一条庄的狗都“组团示威”,现在,这些狗都把她当自家人了。

  自豪的背后,是她一脚又一脚的水泡。她告诉我们,在基层做工作,如果你是开着车去做的,群众都不爱搭理你。她在村里,15个村民小组、500多户人家,半年下来,她几乎靠脚,转了个遍,脚上可没少长水泡。为这,她妈可心疼死了,给她挑水泡的时候分外地狠,“让你能,让你能!”

  不过,疼在脚上,乐在心里。当我们说到“我们和你们一样,要做到脚下有泥,心中有真情”时,张凡一板一眼地纠正我们:要当好村干部,脚下有泥太正常了。但换位思考,也说明村里的路还不够好。一个好的村干部脚下有泥,不如脚下有泡。

  回到村部,我们刚坐下,热茶端上手,一通电话就进来了。

  “不好意思,这个电话得了!”张凡慌慌张张地站起来,压低嗓门应答道:“妈,刚下村了,没顾上!”

  张凡老家是邻村的,父母早年把家搬去了县城。自打她到丁窑当村书记,早来晚走是家常便饭,有时一个人要干到凌晨一两点。回不了县城,她就带着行李,住进了老家的房子,一个人。最让妈妈担心的是,每天早出晚归,经常一天只吃一顿饭,晚饭,还经常是外卖。

  这样的女儿,妈妈怎么处置呢?妈妈只好搬回老家来“陪读”,但也和张凡约法三章:每天下班要给妈妈打个电话,妈妈好出来接她,提前把饭热好。

  今天,入户送棉袄,她又爽约了。六点下班,七点、八点、九点……迟迟没接到电话的妈妈急了,一连打了3个电话。前两个,在走访过程中,她没有接。第三个才接了,妈妈的语气自然不好,通话不到一分钟,便挂断了电话。

  张凡知道,妈妈生她气了。“不过,我也习惯了!”

 

图为记者聂伟(中)、倪怀成(右)来到张凡(左)创业的蔬菜大棚

 

  刚准备跟张凡道别,她的手机又响了,是本村在外创业能人丁全林打来的。张凡和他还没见过面,半年来只通过两次电话。上次通话后,丁全林把自己江阴亲戚家的服装厂搬来了村里,解决了十多位村民家门口就业。

  这回,他来电是给张凡报喜:他把公司今年税收返还的15万元打到了集体账上。敲定了捐款的用途以及资金监管等细节,张凡趁机要求更多:“最近有没有空回来一趟?想请你给村民们上堂创业课!”丁全林对村子的改变也很振奋,很爽快地答应了:“后天上午,我到村部来!”

  挂掉电话后,张凡的眼睛亮晶晶的。“你们看到了,不是我做得好,是我足够幸运。村里人多么支持我!”她说,丁总人在青岛,明晚会专门开车400多公里回村里。“我蛮感动的,打算给他准备一个小惊喜!”

  夜里11点,我们结束了第一天的采访,和张凡挥手告别。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聂伟 倪怀成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