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中之贫”如何解?政协委员纷纷支招
2019-03-13 10:52:00  来源:zuzhirenshi.com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清澈的独龙江蜿蜒流淌,溯流而上,白雪覆盖的西藏伯舒拉岭泛着圣洁的光。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这些“美丽但贫困”的地区牵动着政协委员们的目光。

  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脱贫攻坚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如何以更强的责任、更实的举措打赢硬仗中的硬仗,攻克坚中之坚、贫中之贫,来自不同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用“好干部” 把干部“用好”

  曾经被称为“苦瘠甲天下”的三西(甘肃的河西、定西和宁夏的西海固)地区,经过30多年开发式扶贫,旧貌换新颜,靠的就是数百万干部群众数十年如一日地艰苦奋战。

  政协委员们认为,决战贫困进入攻城拔寨、爬坡过坎的关键期,更需要尽锐出战,激发广大扶贫干部的干劲,确保他们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打赢这场硬仗。

  在滇西北的高山峡谷,易地扶贫搬迁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身在北京,全国政协委员、怒江州副州长丁秀花的心远在几千公里外的易地扶贫安置点。“目前,我们至少有3000名扶贫骨干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向最后的贫困堡垒发起总攻。”

  为了全州近五分之一的人口顺利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怒江州在选派扶贫干部时坚持尽锐出战,搬迁完成后不马上撤摊子,确保每个安置点建好扶贫车间,领导干部还要驻点听取群众意见。“最近,省委又从省直部门、省属企事业单位和昆明市、玉溪市精准选派了40名副处级以上干部组成工作队,下派到县、乡两级,帮助我们啃下‘硬骨头’。”丁秀花说。

  扶贫岗位用“好干部”,也要把干部“用好”。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湖南省委副主委王国海对此深表赞同。他建议,对业绩突出、潜力充足的同志,及时给予激励;对身体状况弱、思想观念旧、扶贫“疲劳”多、创新方法少的同志,可考虑优化调整。

  让辛苦的扶贫干部不“心苦”,用关爱和保障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对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县乡干部要落实好津补贴、周转房等政策,改善工作条件。

  在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湖南省委主委张大方看来,相应的细化措施应加紧出台。同时,他建议在从严推进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中,通报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的典型案例,以便地方把好“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的度,建好容错纠错机制,让广大扶贫干部无后顾之忧地撸起袖子加油干。

  靶向引才 对症下药

  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涉及西部的有12个,中央重点支持的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全部在西部。从2012年到2017年,西部地区贫困人口从5086万减少到1634万,但占全国的比重仍达53.6%。而制约着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的关键之一,是西部地区人才流失严重。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主席蓝天立列举了一组数据:广西教育、医疗卫生系统在2016年至2018年引进的约9.8万名人才中,流向区外或辞职、改行的有27464名,流失率高达28%。

  仅靠自身力量难以“筑巢引凤”,必须借助国家“有形之手”优化人才资源和要素配置。蓝天立呼吁,在区域和产业布局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更多国家级重大项目、大企业落地西部省区,切实提升西部对人才的吸附力和承载力,吸引更多海内外优秀人才到西部地区创新创业。

  在深度贫困的边疆民族地区,特别是“直过民族”分布区,由于地方财力不足、教育投入不足,教育基础十分薄弱、文盲率高,教育人才流失问题突出,而教育恰恰是阻断贫困的治本之策。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云南省委主委杨晓红认为,要大力培养当地少数民族人才,做到“用得好,留得住”;鼓励更多人才到“直过民族”贫困地区工作,以事业留人更要以待遇留人;“直过民族”贫困地区要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措施,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在职称晋升、待遇上给予适当倾斜,让更多有志之士投身贫困地区教育事业。

  对全国政协委员、新疆自治区人大副主任董新光来说,南疆部分特困地区居民点布局凌乱、人畜混居、污水乱排,症结就在于南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规划、实施、后续管理等专业人才短缺,引进困难,留住更难。他建议,国家层面推动实施专门针对新疆南疆地区的专业人才支持计划,鼓励大学生、转业军人等各类人才向新疆南疆地区流动;选派规划设计、环境监管等专业技术人才驻村指导,加强对农牧民群众的培养培训,为农村人居环境项目规划实施管理提供人才支撑。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统筹衔接”,在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张道宏看来,其中的关键在于创新激发贫困地区群众的内生动力,要创造条件吸引乡村能人和有知识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参与村“两委”干部竞选,将他们培养成为乡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党建统领 吃“产业饭”

  “三区三州”以及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经济上相对落后,却有着各具特色的生态、民俗资源。“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支撑,要大力扶持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的“产业脱贫”方向,引起政协委员们的共鸣。

  脚步遍及多个深度贫困地区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郭文圣,从闽南家乡来到吉林延边,当上了贫困村的“第一村主任”,一干就是三年。

  “我和驻村第一书记发挥各自优势,打造朝鲜族民俗游,把企业资源和村集体经济深度对接,发展蒲公英茶产业,引回不少带富能人。”如今,昔日的“空心村”成了旅游明星村。郭文圣呼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致富领头人,鼓励更多企业家加入“万企帮万村”行动,以担任“第一村主任”等形式和扶贫第一书记形成合力,通过党建统领、产业引路,带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对于易地扶贫搬迁地区来说,九字要诀关系全局,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先强起来、动起来。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黔西南州政协副主席黄榜泉认为,各安置区应设立社区党支部探索创新移民安置社区党建“三建”和“三精准”。具体来说就是,做到党群统建、结对联建、吸收共建,精准识别、精准设岗、精准评估,充分发挥移民安置社区基层党组织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作用。要搭建社区干群“连心桥”,改变当地老百姓“货离乡贵、人离乡贱”的传统观念,不仅使移民在文化和心理上适应新社区生活,而且通过拓展就业渠道使移民实现“搬迁脱贫致富”。

  木质小楼鳞次栉比,古风街巷游人如织。黔西南州不少移民安置点已经驶上了产业致富的快车道——安龙县城北五福小镇等新居住区发展食用菌产业,贞丰县者相新居住区建成“美食一条街”,普安县布依茶源小镇新居住区发展茶产业助推新市民增收致富。

  西南缺土、西北缺水,青藏高原缺积温,如今,在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推动下,有些“缺”已经转化成了“多”。群众脱贫不仅有主心骨、领路人,还有致富门路,人类反贫困历史的新篇章已经徐徐铺开。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