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书写“脱贫攻坚 改善民生”高质量答卷
2019-11-14 14:23:00  来源:农民日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一个贫困户,长沙市浏阳市达浒镇椒花新村村民李忠国,通过创新制作“文化伞”,不仅带领全村近一半贫困户脱贫,而且将一个濒临失传的传统制伞工艺提质打造成一条全新的创意制伞产业链。

  一个贫困村,长沙市望城区乔口镇盘龙岭村,以前贫困户最困难时“吃穿”都犯愁,如今通过驻村扶贫工作队精准帮扶,全村养殖荷花虾,让贫困户完成了从“瞎吃”到“吃虾”的转变。

  一个省会城市,长沙市有952个行政村,13万余贫困人口却分布在857个村,面对“插花式”贫困,长沙市针对性开展“绣花式”扶贫。截至目前,不仅让122017名贫困人口摘掉贫困帽、所有贫困村提前脱贫出列,而且让长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年均纯收入5年提高了3倍多。

  这样的事例只是湖南省长沙市贫困人口变化的一个缩影,但折射出脱贫攻坚一个显著的成效:高质量产业、高质量生活、高水平增收……

  这是精彩的答卷,一份精准脱贫、改善民生的高质量答卷。精准回答了“贫困人口总量不多,省会城市扶贫如何重量更要重质”的难题。

  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民生。但长沙要率先在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不能让任何一个贫困人口掉队。因此,长沙市扶贫工作者守初心、担使命,以脱贫攻坚为践行初心的最佳阵地,党和政府精准扶贫“不抛弃”,贫困群众自我造血“不放弃”,融入乡村振兴“不掉队”。

  精准脱贫,打响攻坚战役,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既确保最后万余人顺利脱贫,又提升脱贫质量,让脱贫群众基本生活得到高水平保障

  截至目前,长沙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26%,未脱贫人口只有4984户10628人。

  绝大多数人脱贫并不等于大功告成。为了防止脱贫再返贫现象的发生,只有提升脱贫质量,在“两不愁、三保障”方面多花心思、多下功夫,让脱贫群众吃得更好更健康,穿得更舒适;享受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住房。

  经过摸底,对长沙来说,贫困群众的“两不愁”问题已经得到较好解决,但“三保障”一些核心指标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原来住在龙华山上是‘两头黑’,早上送孩子下山上学,天还黑着就得出发;晚上接孩子回家,到家时天早就不见亮了。”一提及以前住在深山里的窘况,浏阳市社港镇新光村脱贫户寻淡忠至今还心有余悸,不仅上学路远,而且住得简陋,就医也不方便。

  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20户贫困户从龙华山上集中搬迁到山下的集中居住点。住上新房、人居环境舒适多了;上学方便了,步行8分钟就到学校;就医方便了,“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浏阳市骨伤科医院”形成了市乡村三级医疗服务圈,离集中居住点最远不超过10分钟。寻淡忠夫妻不仅领到了残疾补贴,而且享受财政代缴医疗保险、家庭医生签约等服务,寻淡忠上高中的小女儿免除了高中教育阶段的学杂费。

  在脱贫以前,盘龙岭村贫困户生活过得紧巴巴。“由于我和妻子都是残疾人,劳力跟不上,种稻子产量不高,连吃米有时都要借,有时几天才吃一餐肉,还谈么子吃好呀,只能瞎吃,有什么就吃什么。”贫困户陈岳先苦笑道。

  在长沙市纪委等部门组成的驻村帮扶工作队精准帮扶下,盘龙岭村于2016年顺利脱贫。为了提升脱贫质量,驻村帮扶工作队因地制宜发动贫困户生态养殖荷花虾。2018年,陈岳先等三户合伙,合建了姑塘渔业生态养殖基地,养殖了23亩鱼虾。在陈岳先的带动下,已脱贫的43户农户当中,有27户参与了荷虾共养,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提高至7000元。

  稳定脱贫,巩固脱贫成果,确保12万已脱贫人口增收致富,增强“生产、生活、生态”的获得感,让已脱贫群众享受高质量生活

  “脱贫既要重速度、也要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对于长沙来说,提高脱贫质量必须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在脱贫攻坚的冲刺阶段,‘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向‘打好’脱贫攻坚战转变。”长沙市副市长李蔚认为,脱贫质量高不高,关键看群众生活好不好。提高脱贫质量既要突出解决好“票子”“房子”的眼前问题,又要着力解决好“里子”“根子”的长远问题,最终促进贫困群众的可持续发展。

  生产、生活、生态三个方面与脱贫群众的幸福指数紧密相关,因此,长沙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提升脱贫群众的生活质量。

  气派精致的两层小楼、植被丰富的社区公园、平整干净的社区马路……在开慧镇锡福村桃源移民安置区,记者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里的83户人家曾蜗居在飘峰水库旁数十年。

  贫困户黄海清就是其中的一员。那时,为了养家糊口,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规模不大、效率不高,给环境特别是当地水资源造成了污染和破坏。环境破坏了,收入又不高,住在“水窝子”的贫困户只好搬迁。

  从库区搬至桃源片区后,居住条件改善了,安居之后如何“乐业”?“大量农房闲置,为何不把闲置的农房改造成民宿,以此增加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锡福村党支部书记林益明认为。因此,村里动员黄海清等贫困户率先探索民宿脱贫。为了确保贫困户在内的民宿业主收益,确定了农户、合作民宿企业、村集体6∶3∶1的比例来进行收入分成。

  在桃源移民安置区,和黄海清一同参与民宿项目的约10户人家,年收入有近10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占比高达7成。如今,锡福村“民宿旅游产业扶贫项目”成为湖南省重点产业扶贫项目。锡福村以此为契机,示范带动农民盘活“农舍、农田和农产品”等涉农资源,打造田园综合体,生态环境变好了,原来遍地猪屎的“养猪村”变成了山清水秀的“民宿村”。

  锡福村通过发展民宿,让农民生产更有奔头,生态环境更有质感;而浏阳市小河乡乌石村则通过培养农民画师,让脱贫农户的生活更具文化含量、更有自我价值。

  浏阳将农村传统技艺与特色文化、现代市场相结合,对贫困户开展“一人一技能”行动。在乌石村的农民画室里,陈荷凤特别显眼,她是唯一用左手画画的人。身残家贫的她,去年报名参加了免费的绘画技能培训。功夫不负有心人,陈荷凤成为达标的农民画工,她用她的左手,画出了美好人生,实现了顺利脱贫。

  小河乡通过打造“农家画室”,52名贫困农民“农忙种田、农闲画画”,目前已成为农民画工,人均月收入达3000元,正在向平均月薪分别达5000元、8000元的农民画师、农民画家转变。

  长沙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收入就是最好的佐证。长沙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2174元增加到2018年的6906元,其中已脱贫人口的年人均纯收入2018年达到了9035元,远远超过了3400元的扶贫标准。

  “收入倍增、幸福翻倍,可以说我们脱贫老百姓生产、生活、生态三个方面‘三生有幸’。”陈荷凤感慨地说。

  接续攻坚,衔接乡村振兴,确保贫困群众和全市人民一道共建共享全面小康,让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高精度融合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的这两年,既是脱贫攻坚的决胜期,又正逢乡村振兴的启动期。在长沙市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吴石平看来,没有高质量的脱贫摘帽,就难以高水平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因此,要以大扶贫推动大振兴,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推进。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如何衔接?核心在党,关键在人,也就是说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锋引领作用,致力于率先推进组织振兴、人才振兴,实现“集体壮、个体强。”吴石平认为,如果一个贫困村仅是简单地脱贫出列,没有集体经济就是空壳子;如果一个贫困群众仅是摘掉穷帽子,没有“金刚钻”就无法承揽乡村振兴的“瓷器活”,因此,农村特别是贫困村基层党组织要重点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培育一批带富能力强的乡村能人,唯其如此,脱贫攻坚才能与乡村振兴实现无障碍、高精度地融合。

  皇碑村地处浏阳市最东,村内生态环境优良,古木参天,空气清新,河水清澈甘甜,高山小气候明显,但以前村民守着山水却受穷,2015年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村,也是名副其实的集体经济薄弱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精准脱贫,就要因地制宜,走资源开发型的新路子来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驻村第一书记胡合传和村党总支一商量,决定在山水林地资源上做文章,立足资源禀赋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

  盘活闲置资源成为第一步。皇碑村境内有一个面积超70亩的果园,但长期荒废。村支“两委”召开村民会议后,经村民表决,决定采用贫困户参与建设和管理的方式开发果园,果园将主要种植锥栗,预计年产值超过70万元,村集体收入仅这一项就有28万元。

  挖掘旅游资源成为第二步。皇碑村成立了旅游开发公司,开发乡村旅游。围绕红十六军临时军部旧址红色景点打造和南源溪谷开发,为游客提供一个既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又能体验田园生活的周末休闲新去处,村集体通过资源入股,占股5%。

  深耕农业资源成为第三步。一方面深耕农地,村皇祥土地专业合作社作为经营主体与湖南道吾山食品有限公司合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与贫困户签订产业发展协议,带领贫困户种植优质稻、黄豆、刀豆、红薯、青菜等经济作物,年利润超过30万元,村级每年可以获得不少于5万元分红;另一方面深挖林地资源,今年引进楠竹粗加工企业对村内1.5万亩楠竹资源进行低产改造、加工生产,以此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集体经济“壮”起来,乡村能人也得强起来。浏阳市达浒镇椒花新村李忠国就实现了从“脱贫达人”到“带富能人”的转变。

  椒花新村历史上是有名的农村伞铺,李忠国从15岁就学会了祖传的制伞手艺,但好景不长,在2013年精准扶贫启动以前,李忠国只能到外地伞厂打工谋生,专门做传统油纸伞,但市场不畅没有钱赚,难以养家糊口的他从一名能工巧匠退化成一名贫困户。

  2013年,李忠国回到家乡,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创新推出白纸伞产品,瞄准浙江、日本等地特定需求的文化旅游市场。白纸伞融合传统制伞手工工艺与手工绘画艺术,将长沙市级非遗与现代文化创意产品完美结合,形成了一条产业链,2018年产值达到300万元。2016年脱贫后的李忠国不忘初心,帮扶全村近一半贫困户就业。

责编:车婧